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月11日 · 香港的兩種統治模式─ ... 香港的兩種統治模式──漫不經心的大英帝國如何管治本土與國外殖民地? ( Wiki media ) 英國史家眼中的近世英帝國源起與運作 保守主義:英帝國管治背後的國家文化意識. 早在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西利(J. R. Seeley)便曾以漫不經心(absence of mind)形容英國的帝國擴張進程。 直到 2006 年,歷史學家波特(Bernard Porter)仍沿襲西利思路,出版著作 The Absent-Minded Imperialists:Empire, Society, and Culture in Britain,分析英國本土社會與國外帝國發展如何處於平衡時空。

    • 「你不干涉政治,政治干涉你」:香港所有問題源於殖民專制
    • 殖民專制與「警察國家」造成港人政治冷感
    • 反對白人霸權,主張華洋平等
    • 港府及倫敦對自治主張的態度
    • 馬文輝批評北京支持英人殖民霸權
    • 「英屬自治城邦」與「維多利亞式皇家殖民地」是兩回事
    • 附錄:1964 年的報章社論如何精辟地剖析香港人的政治態度

    馬文輝在 1962 年 9 月一次演講中,指出若香港有自己的自治政府,颱風溫黛造成的傷亡,就不會如此慘重。民治黨指出在「殖民地制度下」,香港社會、經濟、教育及文化等各方面,均有嚴重問題。社會方面,香港貧富極度懸殊、普遍人的工時極長、大多數貧民無法就醫,「住者無住房,空樓無人問」,為此,該黨建議實施最低工資、最高工時、全民免費醫療,並提倡設立「產業售賣稅,俾對地價和房租的不斷增加,有所管制」。 在經濟方面,該黨批評港府「忽視對地產暴利與壟斷事業之增稅。對於小市民與貧民的徵稅並無削減之意」,並在政綱要求政府「應在經濟方面負起更大責任」,以達致充份就業、阻止「不合理的暴利和剝削」,並要做到產業多元化,更主張「盡力扶植新界農業經濟的復興」。 在教育方面,民治黨批評香港教育「愈趨資本主義化」,使窮人子...

    當時,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香港人並無顯示其對香港效忠,亦對政治冷感,但民治黨就指出,就是因為香港人沒有公民權,才對本地沒有歸屬感,亦不關心本地政治。當時的香港,不要說普選權,連不屬於英籍的香港人(只有在香港出生,或已歸化英籍的香港人,才屬英籍),都可以被隨時遞解出境(這情況要到 1972 年港府確立住滿七年即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後,才有所改變),所以當時民治黨就暗示,不少人之所以對於涉足該黨活動都有所顧忌,是因為他們怕因「搞政治」而被驅逐出境。 至於當時唯一有民選議席的市政局,民治黨就批評民選議員的權力極為有限,甚至連這些議員也未必重視其身份,所以不能怪責合資格的選民,也對該局選舉不感興趣。 另外,民治黨又批評當時香港是「警察國家」,因為「香港警察嚴密控制港人生命之多方面」,例如任何種...

    馬文輝英語流利,經常與洋人打交道,但他多年只以中式長衫示人,並經常強調傳統中華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優勝,時常批評當時港府歧視華人。 1963 年港府提交英國殖民地部的高度機密報告中,就指馬文輝是「反外國」(Anti-foreign in attitude)的。 民主自治黨亦主張政府公文、議會開會、司法及教育要中英文平等並用,並主張與「中英文化習俗互異的律例,必須修改」。

    正如筆者在〈為何英國不早給香港民主?〉一文中指出,英人早在 1950 年代末至 1960 年代初,已認定中國不容香港變成自治城邦,所以英國不能改變香港的殖民地制度。1962 年 9 月,當時民治黨尚未成立,但以馬文輝為首的聯合國香港協會「自治關注組」已去信聯合國總部,要求聯合國批准該關注組派出代表,出席之後一次的「殖民主義問題特別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為貫徹聯合國的反殖民地決議而設立的。 結果,該委員會在 1963 年 3 月處理關注組的要求,但委員會中的波蘭代表反對聯合國考慮該要求,因為波蘭認為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但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是聯合國成員,最後委員會認同波蘭的反對。之後,負責香港事務的英國官員在內部機密書信中,指波...

    原來早在 1970 年代末期,馬文輝在公開演講中,已提及英方曾指中國阻止香港民主化,但當時馬文輝自稱不相信此說。可是,他亦不滿北京支持英國在港的殖民統治,使香港的英國殖民霸權,固若金湯,港人無可能將之推翻: 「我們為什麼要忍耐港英的亂作胡為,好不好組織起來,不要分左、右派,所有本地人團結起來,團結就是力量,推反港英,可是在北京政府支持下的殖民地,亦難以辦到的,除非北京不要賺取香港的外匯,放棄支持港英才有可能的,在這個沒有可能消滅港英的情況之下,港英剝削人民,也應該責罵一下」 或許因為如此,馬文輝終其一生,只是以演講和遊說來宣揚其民主理念,而沒有任何進一步行動。

    近年,越來越多香港抗議者拿出英屬香港旗(俗稱「港英旗」),以示對今日特區政府管治不滿,並懷念往昔香港的黃金時代,這支旗更漸漸成為所有本土主義行動的標記。但是,不少人,包括一些爭取「真普選」的人,都認為身為中國人,不應該依戀外國殖民統治,並指出在英殖年代,尤其「麥理浩時代」以前,香港社會比現在更不公義。 其實,即使是今日高舉英屬香港旗的人,相信他們也反對殖民專制,也不會接受由此而起的社會問題,他們追求的,是回到麥理浩時代以來英國人所建立的良好制度,以及於同時間形成的港人生活方式,並進而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良,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富庶、公義、華洋平等共處、中西文化共融而發放異彩的現代城邦,若然當年彭定康的改革,做得更全面更徹底,他們的理想,就能夠完全實現;而彭定康的新政,正是盡可能將香港貼近一個英屬...

    在民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第 18,輯錄了 1964 年 10 月 30 日香港《工商日報》題為〈香港人豈能再不談政治〉的社論,對香港人政治取態的分析,到今天還很適用,茲節錄如下: 「香港有許多居民,平日都不大關心『政治』,而祇知著眼自己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工商界,他們多數有一種心理,認為『在商言商,不談政治』,是適應香港『殖民地制度』生存的最好辦法。由於這些淺薄觀念的作祟,以致許多人都對『政治活動』不求甚解,並且視為畏途。這與鴕鳥埋首沙堆,以為自己看不見獵人,就會得到『安全』實為同樣的可笑。因此在外界人看來,香港人的經商才智是綽然有餘的,但香港却不像一個有『生命』的都市,原因就在香港人對現代政治認識太可憐,幾乎表現不出一點自立自主的性格。」 究竟今日香港是否一個有生命的都市,就由各位讀者自行...

  2. 2020年1月12日 · 於香港主權移交二十二年之際作者以全球史視野為港英時代增修版新寫終章新終章梳理香港內外有關英殖管治的文獻觀察英國本土發展對香港英治的影響比較不同帝國管治模式之差異進而論證九七之後香港管治從英殖靠往日殖的模式轉變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3月12日 · 跨商策略如何利用英屬香港往外幅射影響力撮合中美關係協助美國建立其二戰後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以香港為中心,重寫跨太平洋史。本書主要述說兩點: 第一,二戰後香港的社會發展,受美國 ...

  5. 2015年7月5日 · 主權移交前縱然殖民地體制偏重商界英屬香港政府卻會避免偏向某批特定商人而只會實行重商政策然後擔任各商人之間的仲裁者言下之意英屬香港政府會雨露均沾地親近整個資產階級但卻與個別財團保持距離Ngo 2002)。

  6. 2014年12月22日 · 維基百科照片) 只反「港獨」,不求短期內收回──1950-70 年代中共對港方針. 到中共上台前後毛澤東認為留住英屬香港不但可以打破美國的包圍封鎖更可以拉住英國分化美英」,所以決定暫不收回港澳。 [2] 有關英屬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請參閱筆者早前的文章──〈為何中國不提早收回香港? 〉,而該等重要性,不但為黃文放證實,亦見諸於金堯如的回憶錄──《金堯如五十年香江憶往》,金堯如曾於五十至六十年代長期參與中共港澳工作。 可是,中共對港澳的政策,不時受到歐美共產黨及第三世界國家質疑,至於日後和中共反目成仇的蘇聯,更多次公開諷刺北京是「講一套,做一套」──一邊高呼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一邊就容許帝國主義者留在國境內。

  7. 2024年3月12日 · 韓墨松(Peter E. Hamilton)的《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Made in Hong Kong: Transpacific Networks and a New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關注點就是其中精英、技術和資本的「跨商」環節。 這個來自中國各地的精英層跨商及其後裔在二戰和國共內戰結束前後為了保住自己和家人的安危決定舉家攜眷搬到英屬香港雖然在一個當時對他們而言相當陌生的地方不過因為自己的背景和各種社會經濟優勢這群人很快就不但能夠立足而且連接當時正在崛起的美國經濟和政治勢力將香港變成一個重要的國際商業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