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蔣捷用詞作來抒發黍離之悲、銅駝荊棘之感,表現悲歡離合的個人遭遇,其中《虞美人·聽雨》便是這一時期創作中的代表作。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

    • 王觀

      王觀 王觀 (1035--1100),字通叟,生於如皋(今江蘇如皋), ...

    • 李珣

      詩文/作者/古籍1 / 5頁李珣(855?-930?),五代詞人。字 ...

  2. 朝代: 宋代 作者: 蔣捷. 同類型的詩文: 宋詞三百首 宋詞精選 婉約 寫雨 感嘆 歲月 傷懷. 原文.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 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 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釋. ⑴虞美人:著名詞牌之一。 唐教坊曲。 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 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

  3. 2017年9月24日 · 《虞美人·聽雨》(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賞析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

  4. 《虞美人·聽雨》是宋代詞人 蔣捷 創作的一首詞。 這首詞以“聽雨”為媒介,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 此詞在結構上運用時空跳躍,以“聽雨”復沓串連,上、下片渾然一體,具有跌宕迴旋的匠心。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虞美人·聽雨. 創作年代:宋代. 作品體裁:詞. 作者:蔣捷.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 虞美人⑴·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⑵。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⑶。 而今聽雨僧廬下 ⑷,鬢已星星也 ⑸。 悲歡離合總無情 ⑹,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概览
    • 作品原文
    • 注释译文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作者简介

    宋代词人蒋捷创作诗词

    《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虞美人⑴·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⑵。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⑶。

    词句注释

    ⑴虞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白话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 。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他还写了一首《贺新郎·兵后寓吴》词中所写情事,可以与这首词互相印证。这两首词,可能都写于宋亡以后。

    文学赏析

    历代文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在谋篇行文方面,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顺叙下来的;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应当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继以上两幅一起反衬作用、一起陪衬作用的画面后,词人接着又让读者看到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画中没有景物的烘染,只有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就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温庭筠有一首《更漏子》词,下半首也写听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万俟咏也有一首以雨为题的《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其词所写,都与这首《虞美人》词的结尾两句有相似之处。但温词和万俟词的辞意比较浅露,词中人也只是为离情所苦而已;蒋捷的这首词,则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这首词写他一生的遭遇,最后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已经写到了痛苦的顶点,而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温词和万俟词的“空阶滴到明”句,只作了客观的叙述,而蒋捷在这五个字前加上“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这两个字,在感情上有千斤分量,而其中蕴含的味外之味是在终篇处留待读者仔细咀嚼的。

    名家点评

    明·卓人月《词统》:全学东坡。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虞美人》,“悲欢离合总无情”,此种襟怀,固不易到,然亦不愿到也。又“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较“天际识归舟”更进一层。 清·潘游龙《古今诗余醉》:看到“悲欢离合总无情”难道不泠泠。 清·王闿运《湘绮楼选绝妙好词》:此是小曲。“情”亦作“凭”,较胜。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

  5.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6. 《虞美人·聽雨》是宋代詞人 蔣捷 創作的一首詞。 這首詞以“聽雨”為媒介,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 此詞在結構上運用時空跳躍,以“聽雨”復沓串連,上、下片渾然一體,具有跌宕迴旋的匠心。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虞美人·聽雨. 創作年代:宋代. 作品體裁:詞. 作者:蔣捷.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虞美人⑴·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⑵。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⑶。 而今聽雨僧廬下 ⑷,鬢已星星也 ⑸。

  7. 其他人也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