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行天宫站位于 台湾台北市 中山区 ,为 台北捷运橘线 ( 新庄线 市区段)的 捷运车站 。. 车站位于 松江路 下方,锦州街口与 民生东路 路口间,因 行天宫 即位于车站东北边而得名,实际上两者之间尚有一段距离 [2] 。. 车站代码为O11。. [1] 中文名. 行天宫站 ...

    • 概览
    • 发展历程
    • 研制规划
    • 系统组成
    • 在轨建造
    • 飞行动态
    • 技术创新
    • 所获荣誉
    • 发展成果
    • 官方直播

    中国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展开4个同名词条

    中国空间站(英文:China Space Station,缩写:CSS,又称:天宫空间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最大可扩展为180吨级六舱组合体,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102] [115] [130] [137]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19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神箭”将再启新征程,奔赴浩瀚宇宙。 [200]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2023年11月28日,中国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首次公布。 [206]北京时间2024年1月12日16时02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阶段。将于近期择机受控再入大气层,货运飞船绝大部分器件将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219]2024年4月28日,神十七、神十八乘组进行交接仪式,移交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227]。

    中国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首次公布

    2023年11月28日下午,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出席由香港特区政府组织的媒体见面会。 2023年10月26日 17:00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7时4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2023年10月26日 17:00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204]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7时4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按任务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已做好迎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驻各项准备工作。 2023年10月26日 17:00

    发展战略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即神舟号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目标任务

    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而初期将采用人员间断访问方式。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实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每个规模20多吨。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太空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用于货运飞船停靠补给。站上设气闸舱用于太空人出舱,配置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补给、出舱和科学实验。 随后,空间站运营期间,最多的时候,将有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整个系统加起来将达90多吨。 中国空间站具备开展能力。在运营阶段,将可以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增加新的舱段,扩展规模和应用能力。 空间站的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将由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发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增加则由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发射。 中国空间站未来将形成“三大舱段”+“三艘飞船”的组合体,也就是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同时在轨的、总重超过100吨的空间站组合体。 2023年5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型升级为“十”字型。该项目正在进行方案阶段研制工作。 [187]

    分步实施

    •规划部署 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胡文瑞在做客上海科协大讲坛时表示,按照载人航天阶段性规划,中国空间站有望于2022年投入运转,而根据空间站“五舱”结构,首舱或可在2018年前后上天。 空间站工程将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2F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大型空间站的舱室将由正在开发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都是密封加压舱,核心舱前部的5个对接口平时与一艘神舟飞船、两个空间实验舱(即梦天、问天)以及货运飞船天舟对接,最后留有1个对接口供宇航员出舱活动使用。 建设大型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这个阶段中国将掌握近地轨道空间组装、近地轨道长时间有人驻留等技术。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张伟表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2020年将进入载人空间站阶段,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核心舱天和以及实验舱梦天、问天已箭在弦上。到2024年,(上述空间站)有望成为全世界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初期研制

    核心舱

    天和核心舱 总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22.5吨。 [128]核心舱模块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 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实验舱

    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 问天实验舱总长17.9米,直径4.2米,发射重量达23吨。 空间站核心舱以组合体控制任务为主,梦天实验舱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问天实验舱兼有二者功能。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先后发射,具备独立飞行功能,与核心舱对接后形成组合体,可开展长期在轨驻留的空间应用和新技术试验,并对核心舱平台功能予以备份和增强。 •问天实验舱

    货运飞船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 最大直径约3.35米,发射质量不大于13吨。货运飞船是空间站的地面后勤保障系统。 主要任务: 一是补给空间站的推进剂消耗,空气泄漏,运送空间站维修和更换设备,延长空间站的在轨飞行寿命; 二是运送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用品,保障空间站航天员在轨中长期驻留和工作; 三是运送空间科学实验设备和用品,支持和保障空间站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条件。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货运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全密封货舱、半密封/半开放货舱、全开放货舱三种构型,可以把不同的载荷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去,由航天员和机械臂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 发射该飞船的是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天舟二号 天舟二号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的首艘货运飞船。 2021年5月29日晚,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这是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 ,天舟二号为空间站送去6.8吨物资补给。天舟二号飞船在轨运行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拓展应用试验。 2022年3月2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完成空间站组合体阶段全部既定任务,已于北京时间3月27日15时59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后续将在地面控制下择机再入大气层。 •天舟三号 2021年9月20日15时,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9月20日22时08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整个过程历时约6.5小时。天舟三号装载了航天员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及出舱消耗品、空间站平台物资、部分载荷和推进剂等,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后,转入三舱(船)组合体飞行状态。 •天舟五号

    前期工作

    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历次任务详见词条:天和核心舱 •前期历程 2008年9月,神舟七号升空,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 2011年9月,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发射升空,实现无人对接。 2012年6月神舟九号发射成功,实现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2013年6月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完成再一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4年9月10日,杨利伟称,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 2016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舱发射升空,与天宫二号对接。 2017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表示,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已于2016年底完成总装,进入整舱测试阶段,预计2018年发射升空。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完成与天宫二号对接和推进剂补加试验。 •准备工作

    技术验证

    •长征五号B首飞 空间站的核心舱命名为“天和”,是中国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中国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为中国近地空间站运营和后续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研制,全长8.8米,发射质量21.6吨,具备高安全、高可靠、适应多任务和模块化设计特点,主要用于验证气动热防护、再入控制和群伞减速回收等关键技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截至2020年1月20日,空间站核心舱初样产品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经过大约一周的海陆运输,已先后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将分别参加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场合练及首飞任务,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即将拉开序幕。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主要用于空间站舱段等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发射任务,是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新型火箭,根据空间站任务要求新研制了大型整流罩,并对全箭进行了适应性改造。火箭全长约53.7米,芯一级直径5米,捆绑4个直径3.35米助推器,整流罩长20.5米、直径5.2米,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液氢和煤油作为推进剂,起飞质量约84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22吨。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为载人空间站工程新研制的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按照流程完成出厂前各项研制工作,于2020年2月5日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后续将与先期运抵的空间站核心舱初样产品一同参加发射场合练,之后执行首飞任务。 此外,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在2019年3月11日表示,2022年前中国飞船将告别“订制”,开始小批量生产。 2020年5月5日18时,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飞任务取得成功,为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后,中国将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期间,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已完成正样产品总装,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正在开展初样研制;空间科学应用载荷已陆续转入正样研制,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四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将于2020年7月前后完成。 •天和核心舱飞行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2021年和2022年中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2021年1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任务,分别顺利通过主管部门组织的出厂评审,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即将转入任务实施阶段。 2021年2月16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执行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首批航天员乘组已进入强化冲刺训练阶段;经过一年的艰苦训练,已基本完成预定科目训练,正在着重开展出舱活动等训练 。 2021年4月23日上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组合体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大幕已经开启 。 2021年4月29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剂加注,计划于29日中午11时许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 2021年4月29日11时,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2021年5月18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4月29日发射入轨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近日先后完成交会对接、航天员驻留、机械臂等平台功能测试,以及空间应用项目设备在轨性能检查,各项功能正常、运行状态良好,已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后续将继续开展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的准备工作。 •天舟二号飞行 2021年5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 。5月29日晚,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这是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 2021年6月16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作为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承上启下,十分关键。总体来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四大特点,将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应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 。 2021年6月17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2021年6月17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在直播中透露,在这次的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都会参与到飞行任务中,此外第三批航天员已经选拔完成,其中也有女性航天员。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按计划,在神舟十二号任务期间,航天员会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 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9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 •天舟三号飞行 2021年9月18日10时2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分离,并绕飞至前向端口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整个过程历时约4小时。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状态良好,后续将先后迎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访问 。 2021年9月20日15时,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

    关键突破

    2022年4月17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介绍,对空间站平台设备和航天员健康等状态进行全时的监测,同时也对空间环境、空间目标碰撞等情况加强监视和预警,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2022年2月份以来,已向全世界公布空间站运行轨道供世界各航天实体进行碰撞预警计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中国全面突破了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技术。 中国空间站建造分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分别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主要任务目标是,突破并掌握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自2020年以来,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阶段任务目标全面实现,为中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在组织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进行全系统综合评估,满足要求后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2022年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建造完成后,将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6次任务: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随后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天舟四号飞行 2022年4月20日5时02分,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分离,绕飞至前向端口,并于9时06分完成自动交会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三号组合体状态良好。 2022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5月10日01时56分,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2时23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成功。后续,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 11月9日14时55分,已完成既定任务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阶段 [142]。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 2022年6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布会通报: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太空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神十四将继续开展天宫课堂,并将首次利用位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两到三次出舱活动。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2022年6月5日20时50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航天员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有序开展了载人环境建立、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空间科学实验等工作。为后续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问天实验舱飞行 2022年7月18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问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2年7月22日,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任务组织发射前系统间全区合练。 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成功。 2022年8月10日报道,中国空间站舱外机械臂开展了在轨测试,空间站组合体状态稳定,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正在为后续的出舱任务进行准备。 2022年9月18日消息,2022年,中国空间站工程还有3次重大发射任务:①10月,梦天实验舱将发射升空、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对接,中国空间站建造将全面完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建成。②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将发射,运送更多“太空物资”。③年底,三名航天员将乘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神舟十四号会合,届时中国空间站将有6名航天员共同在轨驻留。 2022年10月,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对接,中国空间站建造将全面完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建成。 北京时间2022年9月30日12时44分,经过约1小时的天地协同,问天实验舱完成转位。问天实验舱转位完成后,空间站组合体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 •梦天实验舱飞行 2022年10月,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中国空间站建造已进入收官阶段,按计划,年底前将实施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飞行和神舟十四号返回等4次任务,完成空间站建造。 2022年10月底,梦天实验舱发射后,将加入中国空间站。2022年底前,中国空间站将最终完成“T字构型”建造任务。 2022年底,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 [127]10月25日上午,梦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了垂直转运 [132]。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11月1日,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139]。11月3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与其相拥形成T字基本构型。 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140] •天舟五号飞行 2022年11月12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剂加注,瞄准11月12日10时03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 [143]11月12日12时10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采取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货运飞船来访。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五号将转入组合体飞行段。此次任务中,首次实现了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 [146]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五号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6个月期间,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组合体管理、空间科学与技术实(试)验等各项任务。 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2022年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2023年2月10日0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同时,空间站货物出舱安装任务也于前期陆续开展。能量粒子探测器、等离子体原位成像探测器等载荷已完成出舱安装,全面验证了舱外载荷安装流程和空间站货物气闸舱、转移机构等部件的功能性能。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6月3日21时29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同日下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进驻中国空间站。 [188] 2023年7月20日21时40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支持下,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9月21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课,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七载人飞行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北京时间10月30日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分离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开展了工作交接,完成了在轨工作经验交流、上行物资及下行样品转移安装等工作。神舟十七号乘组正式接管空间站 [212]。 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 北京时间2024年1月12日16时02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阶段。将于近期择机受控再入大气层,货运飞船绝大部分器件将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少量残骸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神舟十八载人飞行

    空间动态

    •拍摄影片 2021年12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纪录片片单,其中包括《飞越苍穹》。该片是一部以中国空间站为题材的纪实巨幕影片。 2022年6月,由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拍摄的中国空间站8K超高清短片《窗外是蓝星》震撼发布。茫茫宇宙,繁星璀璨。窗外蓝星,格外耀眼。星辰大海,征途万里。未来,我们已经启程! 2022年9月,工作间隙,“神十四”乘组航天员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了他们在空间站的首个中秋节。 •紧急避碰 第一次紧急避碰 美国星链-1095卫星自2020年4月19日起稳定运行在平均高度约555千米的轨道上。2021年5月16日至6月24日,该卫星持续降轨机动至平均轨道高度382千米后,保持在该轨道高度运行。7月1日,该卫星与中国空间站间出现近距离接近事件。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于7月1日晚主动采取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第二次紧急避碰 2021年10月21日,美国星链-2305卫星与中国空间站发生近距离接近事件。鉴于该卫星处于连续轨道机动状态,机动策略未知且无法评估轨道误差,存在与空间站碰撞风险。为确保在轨航天员安全,中国空间站于当日再次实施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专题报道 2022年10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推出:《中国空间站——太空中最闪亮的星》。 •飞跃北京 2022年10月16日晚7时,天文爱好者拍到中国空间站飞过北京的画面。 •神舟十五号对接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入轨后,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153]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两个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 •在轨交接

    对外合作

    2016年,联合国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签署《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在未来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 2018年5月28日,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共同举办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盛情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 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2022年4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当前,中国正在组织实施同联合国外空司合作的中国空间站首批国际合作项目。中方愿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空间站欢迎外国航天员来访。 2022年4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等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已经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2022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据俄罗斯塔斯社24日报道,俄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当天在相关活动上以视频方式向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祝贺。他还表示,俄方高度评价俄中就落实太空项目开展的合作。 2022年11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已有17国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

    科普科研

    •太空授课 从天宫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始终与科普教育紧密相连,“天宫课堂”更是成为传播太空知识、播种航天梦想的重要平台。载人航天飞行乘组将持续开展“天宫课堂”等一系列在轨授课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朋友奉献更加丰富多彩的太空科普盛宴。 2021年12月2日,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201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行首次太空授课,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驻空间站组合体后,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充满了期待。 “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同时,将通过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网广泛征集授课内容、互动提问和创意建议,择优纳入“天宫课堂”筹划实施,欢迎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踊跃参与。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由于是首批进驻航天员,在轨工作十分繁忙,再加上在轨时间只有3个月,相对较短,因此主要是择机与地面进行天地连线,到了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时期就正式开启了名为“天宫课堂”的太空授课活动。前两批航天员都是在天和核心舱进行天地连线或太空授课活动。 2022年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天宫课堂”第四课于2023年9月21日15时48分正式开课,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介绍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燃烧、水的表面张力,以及角动量守恒现象等内容。授课长约一小时,并取得圆满成功。 •植物生长实验 2022年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并于7月29日启动实验。 已成功启动了拟南芥和水稻的种子萌发,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叶子,高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杆水稻也有5-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 截至2022年11月,拟南芥生长周期比较短,第一批生长的几个拟南芥,已经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水稻可以看到一些绿的小穗,实际上就是水稻已经开始第一次在太空里结穗。 •业余无线电载荷 中国空间站搭载业余无线电载荷(CSARC),是由中国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俱乐部(CRAC)、上海航天系统工程研究院(ASES)和哈尔滨工业大学(HIT)提出。有效载荷将为世界各地的无线电爱好者提供资源,以便与航天员进行联系或相互交流。它还将成为一项规则,激励学生追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兴趣和职业,并鼓励更多人对业余无线电感兴趣 [171]。 •双光子显微镜轨验证实验 2022年11月12日,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搭乘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运抵中国空间站,成为世界首台进入太空的双光子显微镜。2023年2月,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双光子显微镜的安装、调试和首次成像测试,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使用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 [174]。 •微重力物理科学实验 2023年7月,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开展了流体物理实验、冷原子干涉仪设置等多项在轨实验,空间站内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有序展开。 •材料舱外暴露实验 2024年3月,中国空间站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及首批实验材料样品已完成舱外暴露实验,已成功取回至空间站内。预计2024年5月,新一批科学实验样品将由航天员安装至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内,出舱开展新一轮暴露实验。 •脑电测试研究

    节能技术

    中国空间站研发面临很多技术上的挑战,将以更先进的控制技术、能源技术、再生技术,将空间站打造成节能典范。 要为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实验提供很好的条件,保证满足空间科学研究的需要,相应对空间站规模和性能提出要求。这就需要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空间站对人的保障能力;掌握更好的控制技术,进一步提升空间站姿态稳定度、微重力水平。 空间站要长期运营,需考虑经济性问题,如何通过绿色、再生技术等,提高空间站物资循环利用率,减少地面补给需要,实现资源再利用,譬如,用废水、尿液制造氧气,对二氧化碳等人体废弃物进行的再生去除等。 空间站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供电能力。光电和太阳能在地面都有应用,空间上会更重视利用太阳能发电,进一步提高太阳电池发电效率,提高储能电池效率及寿命、可靠性安全性。

    文明进步

    2022年空间站建好后,将随即投入正常运营,开展科学研究和太空实验,促进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贡献。考虑到当前需求和耗费等因素,中国不搞国际空间站这么大规模的空间站,考虑的规模是适度的,可以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而扩展能力的设计将使我们能根据科学前沿的发展需求,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持能力。 中国空间站建设将瞄准掌握空间站建造技术,用与时代同步的技术,建造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也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机会,满足最新最好的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科研需要,使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进入探索科学前沿、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新阶段。

    双重保障

    报警系统和预警系统双重保障 空间站建成后,航天员需要长期在轨执行任务,所以在空间站内部特别设计了一套报警系统。声光电的这种报警系统,如果真的是发生了故障,可以及时去通报航天员,然后就算航天员在休息,也可以通报航天员,然后进行处置。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在地面系统也配置预警设备,对空间站进行实时监测。有了报警系统和预警系统的双重保障,这样一来即便在太空中,航天员也能够实现与地面人员同步的作息时间。 如果在轨发生了故障,我地面也可以及时进行处置。所以相当于这种地面和天上一体化的设计,最终保证后续的航天员在轨可以达到这种同步的作息,不需要再有一个航天员专门不睡觉来进行值守,这个是可以实现的。

    文化特色

    •纪念邮票 中国邮政于2022年12月25日发行《中国空间站》纪念邮票一套4枚。邮票表现内容为:(1)天地往返;(2)空间科学;(3)出舱活动;(4)太空家园 [170]。 •纪念封 •纪念币 2023年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空间站建成金银纪念币一套,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168]。 中国空间站建成金银纪念币 金纪念币(正面) 金纪念币(背面) 银纪念币(正面) 银纪念币(背面) •名称标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人称,自发布之日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用新的标识,载人空间站及货运飞船有关文件与宣传文稿一律使用新的规范名称和代号。 •名称代号 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共5个名称具体如下: 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 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代号“WT”; 实验舱Ⅱ命名为“梦天”,代号“MT”;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标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主造型既像一个汉语书法的“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 ,结构优美、寓意深刻。同时,命名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等5个名称,既注重了单个名称的内涵,又强调了保持全套名称的系统性、协调性和互补性。 •飞行任务标识 2022年8月,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于2022年接续造访太空完成空间站建造阶段全部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发布后续三次飞行任务标识。 •天宫画展

    截至2023年8月,空间站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10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领域,获得原始实验数据近100TB,下行了近300个实验样品,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应用成果。

    截止2024年4月,空间站已在轨实施了130多个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利用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下行了5批300多份科学实验样品,先后有国内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参与研究,在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等方向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

    2023年4月23日消息,中国空间站首次慢直播天宫之镜2023年4月24日10:00上线。

    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共同推出中国空间站独家直播《天宫之镜》。

  2. 中国台湾台北市辖区的庙宇. 天宫,又称恩主公庙或简称恩主公,亦有人作恩主宫。 该庙宇位于台湾 台北市 中山区 ,为主祀关公的台湾民间信仰庙宇。 天宫是北台湾参访香客最多的庙宇,一天进出人数可达20,000人之多;除了台北本宫之外,尚有两间分别坐落于北投与三峡的分宫。 中文名. 天宫. 地理位置. 台湾 台北市 中山区. 修建人. 黄欉. 别 名. 又称恩主公庙或简称恩主公. 相关视频. 查看全部. 目录. 1 简介. 2 发展历史. 3 宗教. 4 神祇. 关云长介绍. 吕洞宾介绍. 张单介绍. 王善介绍. 岳飞介绍. 5 特色. 简介. 播报. 编辑. 天宫共有二处,一处位于 台北市 松江路,一处位于 北投区 俗称“忠义庙”。

  3. 天宫一号(Tiangong-1),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迈入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1] 。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 [2] ;于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 [3] ;于2018年4月2日再入大气层,销毁部分器件 [4] 。 天宫一号发射入轨,先后与 神舟八号 、 神舟九号 和 神舟十号 飞船完成多次空间交会对接,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 。 中文名. 天宫一号. 外文名. Tiangong-1、Heavenly Palace 1. 所属国家. 中国.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日期.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UTC+8) 返回日期.

  4. 天和核心舱(英文:Tianhe Core Module [69-70] ),是 中国空间 (China’s Space Station [72] )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 [71] 。 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中国空间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起飞质量22.5吨,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 后续,天和核心舱先后迎接 天舟货运飞船 和 神舟飞船 的访问,在全面完成空间关键技术验证后,与 问天实验舱 、 梦天实验舱 实施交会对接,完成中国空间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 [71] 。

  5. 中文名. 明堂. 地理位置. 洛阳市老城区中州中路与定鼎北路交叉路口往东北约150米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 [39]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4月1日-10月31日 08:30-21:00(停止售票20:30,最晚入园20:3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08:30-20:30(停止售票20:00) [40] 景点级别. AAAA级 [9] 门票价格. 120元,儿童半价60元. 占地面积. 12000 m². 著名景点. 万象神宫 、 通天宫 、端扆殿(太室)、明堂、 玄堂 、 青阳 、 总章.

  6. 天官赐福. 网络动画片《天官赐福》改编自墨香铜臭著作的同名小说作品。. 该片由上海绘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制作,于2020年10月31日起每周六在bilibili独家网络发布,全11集。. 特别篇则于2021年2月16日播出 [1]。.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