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0月7日 · 《阿Q正傳》閱讀報告. 作者: nickname-dgs-427789 最後更新: 10/07/2019. 《阿Q正傳》是中國近代作家魯迅一本經典之作,也是他唯一篇中篇小說,後來收錄在小說集《吶喊》 裏。 故事講述住在末莊裏的阿Q的一生,而魯迅也通過這個故事來反映當時社會的腐敗。 阿Q住在鄉下裏的末莊,他沒有一個固定的家,也沒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只在別人的家打短工。 他在末莊地主的兒子中秀才那天,自稱「姓趙」到趙家祝賀,卻遭到一頓痛打,還被趕出門口。 然而,他只是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和逃避問題,令他覺得自己贏了。 有一次,阿Q被王鬍和「假洋鬼子」毆打,成了他人生中兩次很大的屈辱。 他走向酒店時,遇見一個比他弱小的尼姑。 阿Q粗暴地對待那個尼姑,把她弄哭,才滿意地離去,感覺自己報了仇。

  2. 2019年8月18日 · 《阿Q正傳》是由魯迅寫的一本文學書,整個故事都圍繞著主角阿Q,他看似是一個怪裏怪氣的角色,做的事都是荒誕不經,但在他身上看見的事理卻是荒繆得來又難以否認。

  3. 2019年8月18日 · 《阿Q正傳》閱讀報告.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8/08/2019. 「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陳獨秀曾讚美魯迅道:「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 」宏觀魯迅先生的作品,由衷佩服他的文字功力。 他常以辛辣的言辭,幽默的諷刺來反映現實的殘酷和真實,其代表作《阿Q正傳》更是魯迅先生實踐現實主義寫作風格的代表作,箇中不難發現他對科舉制度的不滿,對當時社會風氣的憐憫。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歷來讀書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正因為這個所謂的「金科玉律」,成為了千千萬讀書人無法逃脫的牢籠。 魯迅先生先後撰寫了〈孔乙己〉和〈白光〉兩文批評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茶毒,〈孔乙己〉仿如一個迂腐的讀書人的自傳。 他考不到科舉,卻不善謀生。

  4. 寫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署名「巴人」。. 《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 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 [1],並希望寫出「一個現代 ...

  5. 本作品收錄於《吶喊》 姊妹计划: 百科 · 吴典 · 粤典 · 图册分类 · 数据项. 第一章 序. [编辑] 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 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接到傳阿Q,仿佛思想裏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纔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 第一是文章的名目。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 這原是應該極註意的。 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可惜都不合。 “列傳”麽,這一篇並非和許多闊人排在“正史”裏;“自傳”麽,我又並非就是阿Q。 說是“外傳”,“內傳”在那裏呢? 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

  6. 1 天前 · 《阿Q正傳》主要講了阿Q由於自身的缺點與生活並不寬裕,經常被別人欺負。 他吃了虧後並不難過,自言自語來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經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贏家一樣高興地走了,繼續過他那快樂的生活去了…… 生活,人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總有無奈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樂觀地面對無奈和及時安慰自己,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 不要為無法改變的無奈而難受持久,否則會誤了今後成功的喜悅。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這個故事,大家都笑話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後 反思 狐狸這種樂觀的心態? 如果它不是這樣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們會在葡萄園外會看到一隻力竭而亡的狐狸的。

  7. 《阿Q正傳》寫出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透過農村中貧苦僱農阿Q的藝術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誇大狂與自尊癖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