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 冠狀病毒病及流感速遞是由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監測科每星期出版有關監測本地及世界各地的2019冠狀病毒病和流行性感冒流行情況的總結報告。 本地2019冠狀病毒病流行情況 ( 截至2023 年5 月17 日) 報告周期:2023 年5 月7 日至5 月13 日( 第19 周)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過去一周本地2019 冠狀病毒病的活躍程度有所上升。 市民應時刻保持個人和環境衞生,以預防個人受感染和防止病毒在社區擴散。 有關詳細資料,請瀏覽2019冠狀病毒病健康資訊.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2466.html)。 有關最新的2019 冠狀病毒病資訊及預防措施,可瀏覽2019冠狀病毒病專題網站.

    • 新冠肺炎症狀有哪些?
    • 新冠肺炎症狀和感冒、流感很像,該如何區分?
    • 兒童間流行四類病毒
    • 出現上述疑似新冠肺炎症狀要不要去篩檢(或自行篩檢)?
    • 新冠肺炎重症 3 大徵兆
    • 新冠肺炎常見問題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顯示,罹患新冠肺炎的確診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1. 發燒 2. 肌肉痠痛 3. 疲勞、全身無力 4. 咳嗽 5. 噁心 6. 腹痛、腹瀉 7. 鼻塞、流鼻水 8. 嗅味覺異常 9. 頭痛 10. 呼吸困難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疾管署防疫醫師鄔豪欣認為,流感跟新冠肺炎的症狀的確很相似,但「新冠肺炎比較不會肌肉痠痛」,可以用這個來判斷是不是感染者。 但仔細看這些「新確診個案」的症狀,也有許多人出現了肌肉痠痛、疲勞等症狀,甚至也有人只是流鼻水、鼻塞的「小感冒」症狀,還有人是「完全沒症狀」的狀態,表示新冠病毒已經開始變異,已經無法用單一症狀來判斷自己是不是感染。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則表示,罹患新冠肺炎的人出現的症狀範圍非常廣泛,從輕微症狀到嚴重疾...

    從各國的統計數據都可以看出,新冠肺炎所出現的症狀與流感,甚至是普通的感冒都非常像,所以單靠症狀是沒辦法判斷自己是不是新冠肺炎的。不過,新冠肺炎有2 點跟流感不一樣,一個是「潛伏期比較長」,一個是「會有下呼吸道症狀」。

    2022 下半年疾管署公布近四周監測結果,發現兒童間流行病毒為: 1. 副流感 parainfluenza 2. 流感 influenza 3. 呼吸道融合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 4. 腺病毒 Adenoviruses 從過往日本、澳洲經驗來看,當防疫措施下降、恢復人流後,感染呼吸道病毒有明顯上升趨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許玉龍分享:「以我們醫院,今年兒童急門診兒童就診人數是去年同期 2.5 倍,主要都是以有呼吸道症狀的疾病為主。」 疾管署公布近四周疫情監測結果,一共搜集有 132 支病毒株,其中經實驗室檢驗後有 45 株驗出為副流感、其次是流感、第三名是呼吸道融合病毒、第四名則是腺病毒。顯示新冠以外的病毒慢慢活躍,尤其近期...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感控室主任張科表示:「如果是單純感冒的症狀,去藥房買藥吃一吃成藥通常都會好,不需要太多慮,除非吃了2 – 3 天都沒有好,就該去看醫生,診所醫生會經過專業判斷,也許判斷是感冒,如果判斷不出來就可以買快篩自行篩檢。」 隨著疫情變化,「居家快篩」也變得很普及,許多個案都是民眾自行快篩而發現,快篩確實可以幫助找出社區潛在的個案,但在什麼情況下應該使用居家快篩呢?李柏鋒小兒科家醫科診所院長李柏鋒醫師就以常見的五大類情況做為區別: 1. 無症狀者:不需要特別篩檢有些民眾擔心自己是無症狀感染者,如果一般在家上班的民眾不需要篩檢。 2. 有症狀者、無明確接觸史:可以考慮使用居家抗原快篩(鼻腔)、居家核酸檢驗(鼻腔))、診所自費抗原快篩(鼻咽)等方式進行篩檢。 3. 有症狀者、且有接觸史: ...

    由於出現多起輕症的確診隔離者突然過世的案例,也造成大家的恐慌。對此,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暨重症醫學會副理事長陽光耀建議,在居家、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進行隔離的人,請每天監測以下數值,一有異常就通報或是尋求醫療協助: 1. 血氧濃度:要維持在95% 以上。 2. 血壓:要維持在 120/80 mmHg 以下。 3. 體溫:要維持在攝氏37.5 度以下。

    文、圖/盧映慈、王芊淩、彭幸茹 延伸閱讀 BQ.1、XBB 流行勢不可擋!醫師示警:給台灣大三啟示 MIS-C 與川崎病差在哪?專家從症狀、治療、好發年齡來分析 還在為長新冠所苦?研究揭:輕症者長新冠症狀大多一年後消失

  2. 2024年2月6日 · 長新冠的常見症狀包括疲倦氣促認知功能障礙頭痛胸痛關節疼等可能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 個別人士(尤其是兒童)可能會有多個器官受到影響或出現自身免疫情況。 「長新冠的症狀可以在急性感染後的初期康復階段新出現的或是從一開始時持續下來病情可隨時間變化或反覆。 雖然現時仍未清楚這些徵狀會維持多久,但目前的研究顯示,患者可以隨著時間而改善。 有研究顯示「長新冠」較常在2019冠狀病毒病重症患者出現,但任何人(包括輕症患者)在感染後都有機會出現此情況。 根據世衞資料,接種新冠疫苗可減低「長新冠」的發病率,亦有研究顯示接種了新冠疫苗的人士,與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士相比,即使他們感染了,亦較少出現「長新冠」情況。 請參閱 此網頁 了解更多有關長新冠資訊。 傳播途徑及潛伏期.

  3. 疫情概覽資料庫. 2019冠狀病毒的本地最新情況 ( 早前公佈的個案詳情 ) (最後發佈於 2023 年 7 月 27 日) 第5波疫情概覽 ( 數據資料庫 ) (最後發佈於 2023 年 7 月 27 日) 2019冠狀病毒登記死亡個案數據分析 ( 數據資料庫 ) (最後發佈於 2023 年 7 月 27 日)

    • covid-19病徵 20231
    • covid-19病徵 20232
    • covid-19病徵 20233
    • covid-19病徵 20234
    • covid-19病徵 20235
  4. 重要事实. COVID-19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发冷和喉咙痛,但也有一系列其他症状。 大多数人无需住院治疗即可完全康复。 症状严重者应尽快就医。 自2019年12月以来,全球已录得超过7.6亿例病例和690万例死亡,但实际数字被认为更高。 截至2023年6月,已接种疫苗超过130亿剂。 概述. COVID-19是由SARS-CoV-2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 通常在密切接触的人员之间传播。 COVID-19疫苗能够有效预防重症和死亡。 虽然人们在接种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COVID-19,但更有可能出现轻微症状或没有症状。 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COVID-19,并且有可能引起严重疾病或死亡,但大多数人无需治疗即可康复。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重症风险更高。

  5. Version date: 4 April 2023 版本日期2023年4月4日 給予 檢測呈陽性市民的健康措施建議 Advice on health measures for persons tested positive 高危人士 High-risk persons 出現明顯病徵 Develop obvious symptoms 病徵惡化 Deterioration of conditions 預防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