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976年,兩位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國政府的 勞倫斯獎 (英语:Ernest Orlando Lawrence Award)。 他是首位用 中文 在颁奖典礼发表演讲的科學家。 他在演讲中强调实验和理论工作同样重要。 阿尔法磁谱仪 (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又译 反物质 太空磁谱仪,简称AMS)是一个安装于 国际空间站 上的 粒子物理 试验设备,由丁肇中博士于1995年首次倡导开始。 目前計畫由 CERN 等機構合作進行。 [5] 職位與榮譽. 丁肇中为 美國物理學會 、 意大利物理學會 、 歐洲物理學會 會員, 中央研究院 外籍院士, 巴基斯坦科學院 院士以及 俄羅斯科學院 院士。
丁肇中 (英語: Samuel C. C. Ting,1936年1月27日 —),男,祖籍 中國 山東 日照,生於 美國 密西根州 安娜堡, 美籍華裔 實驗物理學家, 中央研究院 、 美國科學院 院士及 中國科學院 外籍院士,現任美國 麻省理工學院 教授,曾獲得1976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曾發現一種新的 次原子粒子,並把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生平. [編輯] 入學之前. [編輯] 1936年,丁肇中出生在美國 密西根州 的 安娜堡,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出生在 中國,不過當他父母在 美國 進行學術訪問的時候,他提早出生了,因為這個小意外,丁肇中具有了 美國公民 的身分。 在出生的兩個月後,丁肇中隨父母回國。
丁肇中(Samuel C.C.Ting),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安阿伯城,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丁肇中早年在大陆上学,1948年,随父母去往台湾。. 1956年,进入 学习,1959年,以物理学和数学双学位大学毕业。. 之后,由理论物理转向 ...
2018年8月3日 · 丁肇中院士從事粒子物理研究近60年,進行多項重要的實驗,獲得空前的成果,也得到了諾貝爾獎的肯定。 在粒子物理領域裡,他數度開創新局,做出前人無法想像的發現。 對物理的貢獻,已經成為一個傳奇。 他的研究方法與對問題的取材,影響深遠,隱隱形成一個流派。 丁院士物理研究的歷史價值,至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看: (1) 對物理的影響:丁院士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是發現了J粒子。 這個發現對後續粒子物理的進展有劃時代的影響,被稱為粒子物理的November Revolution (十一月革命)。 會被稱為「革命」,就在於這個發現造成多方面的突破,形塑了現代的基本粒子理論。 在J粒子發現之前,粒子物理正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時刻。 當時夸克理論和電弱作用理論已被提出,成功地解釋了許多現象。
丁肇中在台灣的舊居(臺北市 大安區泰順街33巷4號))已依《文化資產保護法》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名稱為「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丁觀海、丁肇中寓所」,為丁肇中青少年時期與其父臺大教授丁觀海在台灣住處。
2023年4月21日 · 丁肇中是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他的研究為現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也讓他獲得 1976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丁肇中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
今年是丁肇中院士因發現新型粒子榮獲諾貝爾物理獎40週年,臺大科教中心特地與財團法人張昭鼎紀念基金會、中研院和中央大學,聯合邀請丁肇中 ...
2024年10月15日 · 1976年,丁肇中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晚宴演講的時候,他開創了一個先河,使用中文發言,目的是希望啓發中國學生可以關注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1977年,丁肇中到中國訪問,他接受鄧小平的建議,讓中國科學家參與由他領導的大型實驗項目。. 因為丁 ...
2023年5月20日 · 丁肇中是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他的研究為現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也讓他獲得 1976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丁肇中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
2023年11月3日 · “滿足我的好奇心就是享受生活。”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丁肇中教授在香港接受中通社記者訪問,道出至今仍堅持實驗的動力源泉。(香港中通社圖片) 圖為丁肇中(右)來源:嶺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