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7年8月6日 · 世紀末」(Fin-de-Siecle )這個詞語有多少人知道箇中意義在歷史上,「世紀末指十九世紀末歐陸瀰漫的文化藝術風氣強調主觀感覺反對理性 ...

  2. 2019年5月26日 · 2019-05-26. 在黃霑先生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 - 1997)》裡,一段描述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粵劇和粵曲境況文字:「這段時期,人才鼎盛。 紅伶如馬師曾、紅線女、薛覺先、半日安、上海妹、新馬師曾、余麗珍、何非凡、鄧碧雲、陳錦棠、梁醒波、譚蘭卿、任劍輝、白雪仙、白玉堂、麥炳榮、鳳凰女等前輩,仍在盛壯之年,演出頻密。 後輩如羅劍郎、鄭碧影、吳君麗、梁無相、蘇少棠、林家聲、陳好逑等亦開始漸露頭角,不停組班,在香港和九龍巡迴演出。 歌壇上更冒出了一群模仿前輩伶人聲腔新人如鍾麗蓉、黎文所、李寶瑩、鄭幗寶等,各以新紅線女、小何非凡、新芳艷芬、小芳艷芬身份,為顧曲周郎提供娛樂新貌。

  3. 2021年4月2日 · 2021-04-02. 北角皇都戲院「變身」懷舊風展覽,展示逾百件首度公開的珍貴舊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有近70年歷史的北角皇都戲院是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戲院見證香港娛樂演藝事業巔峰最後歸於平淡1997年戲院結業改建成桌球場所。 戲院啟動保育 料2026年完成. 去年,新世界發展投得皇都戲院大廈的業權,並進行活化重塑皇都昔日的華麗傳奇。 新世界行政總裁、Culture for Tomorrow創辦人鄭志剛形容,「皇都好戲尚未完場」,並由即日開始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參加者能代入上世紀50年代五位經典角色,從聲、影、畫及現場逾百件首度公開的珍貴舊物,揣摩各個角色的心路歷程,親歷香港上世紀50年代的璀璨歲月。

  4. 2008年3月13日 · 本報記者曾慶威 攝. 【本報訊】 (記者 郝君兒)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年前警告本世紀末香港可能再無冬天這預言或提早至12至22年後出現林超英昨修正預測指如全球繼續高度排放溫室氣體及高速城市化無冬天時段最早在2020年至2029年出現縱使全球情況沒惡化不冷的冬天也將於2030至2039年出現其時日最低氣溫在攝氏12度或以下的日子一年也沒一天。 冬天不冷,夏天卻愈來愈熱,林超英稱世紀末本港氣溫或再升約攝氏4.8度,而逾攝氏33度的日子也將較上世紀末的7天增一倍至15天,他呼籲市民致力減排,選擇簡樸生活及多種小樹以改善情況。

  5. 2013年3月20日 · 凌君武.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許競思. 以刀鏤板,是古代版畫基本方式。 版畫,顧名思義,亦即是通過繪畫、雕刻及印製而完成繪畫作品。 當中,桃花塢木刻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 蘇州版畫院院長、蘇州桃花塢年畫博物館館長凌君武早前到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作演講,便簡介了蘇州版畫歷史及其廣泛深遠影響。 始於門神年畫. 談蘇州版畫,需由辭舊迎新、驅邪逐鬼年畫說起。 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藝術品之一,大多數地方都有新年時張貼新年畫習俗,因每年更換,故稱「年畫 」。 相傳此傳統早於漢代時開始。 王充於《論衡.訂鬼》引《山海經》謂:「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

  6. 2009年6月23日 · 舊時香港全書分為5輯舊時香港寫作這回事文字豈是東西文化癮和寂寞翻譯事。 我一看這書,很自然地便翻到寂寞翻譯事這部分。 不過,論翻譯的文章,散見於書中各輯,又豈僅集中於一輯。 〈趙元任與阿麗思〉一文,記述趙元任先生試譯《阿麗思漫遊奇遇記》(Alice in Wonderland)。 書中第九章素甲魚向阿麗思吐苦水,不要學甚麼Laughing和Grief。 素甲魚口中的Laughing和Grief是Latin和Greek的諧音,是諧擬(parody)的例子,如何把翻譯做到音義兼備,實在困難。 趙元任先生把Laughing和Grief分別譯為「臘釘」和「稀臘」,既帶出了音,又帶出了素甲魚對學習Latin和Greek味同嚼蠟的苦況,誠為不可多得的翻譯。

  7. 2018年3月20日 · 為數碼修復注入藝術美. Barbara Salaun參考了這項目數碼化虛擬重建圖像,如方壺勝境、同樂園、上下天光、杏花春館等,利用蝕刻版畫技法,把圖像雕刻出來,再將所雕刻圖樣印在紙上,畫作更塗上紫紅色水彩及金箔,使作品更添華麗氣息,把「圓明園」壯觀景致再次呈現出來。 她表示:「用數碼化重現出來圓明園是一堆只能在電腦上看到、轉瞬即逝位元組。 所以我想將這些當代電腦科技生成品轉化為具永恒美感藝術品,而傳統蝕刻版畫技法正是一種讓藝術品置放多個世紀也能保持不變最好方式。 」因此,Barbara Salaun畫作既反映了版畫含蓄而細膩風格,亦展現了對數碼技術高度讚賞。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添浚. 讀文匯報PDF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