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 書法是 中國 土生土長的藝術,自身歷史背景悠久、深厚,是 琴棋書畫 四藝之一。 在中國古代,書法具有非常高的參與程度,一般的 知識分子 都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學習書法,產生了數量眾多的 書法家。 中國自從秦漢以來的各個朝代,都有相當多的書法作品被創造出來;其中最優秀者成為 皇室 、 貴族 和 文人 最珍貴的收藏品。 此外,中國書法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這表明書法在中國古代已是一門很成熟的藝術。 中國書法有非常好的生活基礎,很多完美的書法作品是以 書信 、 詩 詞手稿、 碑 文、 墓志銘 、 牌匾 、 屏風 、室內裝飾品等形式存在的,這些作品大多具有文字內容和書法的藝術美相得益彰的特點。 中國書法與中國 繪畫 、 篆刻 、 舞蹈 、 音樂 等藝術形式相互影響。
現代中國書法發展成五種書體分別是: 楷書 、 行書 、 草書 、 隸書 、 篆書。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重視書法文化的發展,成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以後各地方的書法協會相繼成立,現在書法協會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展覽機制,包括四年一次的國展和每年一次的單項展,各地方的展覽更是五花八門。 現在中國已有至少50所大學開設的書法專業,並健全了書法從本科到博士的學位建制。 本科階段書法的主要課程有:五體書法技法和理論、書論、書法美學、美學概論、 中國古文字學 、文獻學、 詩詞學 、書法史、 中國美術史 、 篆刻 、中國國畫基礎、 碑帖學 等。 書法用具. 筆:中國的 毛筆 用 獸毛 製成,柔軟而有彈性。 特別是毛筆有個鋒尖,由書寫的人控制按筆或提筆,才有粗細輕重的筆意。
- 成立萌芽
- 昌明發展
- 追述革新
- 學古創變
- 注釋
- 參考文獻
上古商周
一般認為中國書法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漢字的起源時期。原始漢字的面貌和形成時期沒有確切的證據被發現,而目前發現的漢字最早的成熟形態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漢字形態,從十九世紀末人們發現甲骨文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5萬片的甲骨出土。甲骨文開始成為人們藝術欣賞的對象,並從這些甲骨上發現了中國書法的元素:漢字書寫的結體、布局等等。 顯然,把文字刻寫到堅硬的甲骨遠比寫到竹簡、縑帛或紙張上,要難得多。人們大多認為,在使用甲骨文的時代,能夠同時掌握文字識別和刻寫技術的人是非常少的,而這些人可以說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些書法家。儘管如此,在當時書法也不大可能從生活實用中區別出來,人們還沒有有意識地去創造和欣賞書法作品。 商、周兩個朝代,青銅器得到普遍地使用。一些青銅器上還銘刻有文字,這些文字被後人稱為金文。由於銘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大多是鍾和鼎,金文也稱為鐘鼎文。這些銘刻於鐘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記述當時天子、諸王侯、貴族的祭祀典禮、狩獵、征戰、詔命、封賜等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 一般認為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後的主要漢字形態,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風格相近的特點,後來則漸漸拉開距離,越來...
秦朝兩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秦朝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諸侯國之間的各種制度差異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同文書」(《史記·李斯列傳》),即把原來各諸侯國所使用的各有差異的文字統一成為小篆。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敘述這段歷史時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這說明,小篆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由當時的幾位大臣負責,對當時各諸侯國的文字進行改造後,統一整理形成的標準漢字形態。由於李斯在書法方面的名氣很大,後人把小篆也稱為「李斯小篆」,認為小篆是李斯一人發明的字體。 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從字體風格的角度來看,它具有規範整齊、勻稱優美等特點,在秦朝滅亡後的兩千多年裡一直受到書法家們的喜愛,幾乎歷代都有善於書寫小篆的大家出現。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基層官府即已採用戰國秦隸作為書寫公文的主要書體,如青川木牘。統一六國後,此一書體則稱為秦隸,如里...
三國魏晉
到了三國、魏晉的時候,中國現在流行的大多數漢字字體都出現了。在這個時期,五種基本字體,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已經基本發展成熟,其中草書、楷書和行書三種字體更是得到空前的發展。從此以後漢字字體上的發明基本停止,中國書法開始了以書法名家和流派為主線的發展歷程,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書法理論。同時這也是中國人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和欣賞書法作品的時代,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吳錄》關於書法家皇象的記載:「皇象字達明,廣陵江都人,幼工書。」(《三國志·吳志·趙達傳》)這表明擅長書法已經是一項值得史書記載的技藝。 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書法家,他們創作的很多作品被後世尊為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鍾繇擅長楷書,他的小楷作品《宣示表》,被後人譽為「正書之祖」。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讚他:「繇尤善書,於曹喜蔡邕劉德升,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成就最傑出的書法家,被譽為「書聖」。他的行書作品《蘭亭序》,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之...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開始於公元420年南朝宋取代東晉政權,結束於公元589年隋朝滅亡南朝陳。在此之間的160多年,中國南北方各出現了相繼的、或相互並立又相繼的若干個政權,一直是一種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繼承了魏晉以來的成果,繼續有所發展,尤其以楷書書法的成就最高。但是南朝和北朝在風格上卻也表現出顯著差異。清朝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評論:「南書溫雅,北書雄健」;「北書以骨勝,南書以韻勝」。 由於這個時期戰亂頻仍,流傳下來的南北朝書法作品,除了少量墨跡和寫經,其餘大部分都是碑刻和墓志銘。南朝書法更多繼承了東晉的遺產,傳世主要作品有:碑刻有《爨龍顏碑》、《瘞鶴銘》等;墓志銘有《劉懷民墓誌》、《呂超靜墓誌》、《劉岱墓誌》、《桂陽王妃慕昭墓誌》等;墨跡有南朝齊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尊體安和帖》等;寫經是南朝佛教昌盛的結果,主要作品有南朝齊《佛說歡喜普賢經》,南朝梁《華嚴經卷》、《佛說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等。北朝碑刻數量眾多,其中以魏碑成就最為顯著,是漢字楷書書法的典範之一。例如,被稱為「龍門四品」的《楊大眼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和《魏靈藏造像記》,它們只是...
隋唐五代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秦漢以來的又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大一統時期,這個時期在很多方面也達到了秦漢以來的又一個高峰。科舉制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體制度在隋唐時期正式確定下來,知識分子無論出身如何都可以通過科舉入仕。文學方面,詩歌有「李杜詩篇萬古傳」,散文有韓愈「文起八代之衰」。同樣,主要以詩文為文字內容的書法藝術也得到了眾多士人的喜愛和修習。 隋朝立國時間較短,在風格方面還有很多對南北朝書法的繼承因素,但是隋朝的楷書在整體上已經逐漸趨於平正、規整,並且顯示出融合南朝和北朝不同書風的氣象。智永是隋朝書法的代表人物,他的書法對初唐四家之一的虞世南影響很深。他的代表作《真草千字文》,不但唐朝時學習書法的人很少有不拿來臨摹學習,而且現在還是人們學習楷書和草書常用的範本之一。隋朝的碑刻和墓志銘以《董美人墓誌》為代表,被人們認為是上承北魏、下啟唐朝的作品。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好書法,尤其是王羲之的作品,曾經用重金搜羅王書,死後還把《蘭亭序》陪葬於昭陵。他的這種喜好有助於唐朝書法藝術的繁榮,而王羲之一派的書風能夠在書法史上長期居於主流地位,也與李世民對王書的推崇分不開。李世民本人的書法也被後世稱頌,他的...
宋遼金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混戰局面。宋朝立國長達300餘年(960年-1279年),大部分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由於朝廷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在軍事方面,宋朝經常無法抵擋北方政權的侵擾,但是在文學、藝術、科技和哲學思想方面,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朝初期,持續戰爭對民生造成破壞餘緒未平,宋太祖是典型的行伍出身的軍人,雖然在大臣的建議下,實行重視文官治國的制度,但是文藝的繁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文學家歐陽修曾感慨:「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但是不久情況就發生了變化,蔡襄、蘇軾、黃庭堅和米芾相繼出現,被後人合稱為「宋四家」,宋朝書法一時變得光輝燦爛。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説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面對唐朝的書法成就,宋朝的書法家有所變革和突破。蘇軾...
元朝
蒙古人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於公元1279年消滅了南宋王朝最後的抵抗力量,統一中國。元朝在軍事上的強大,使得它擁有廣闊的疆域,然而能夠排除外患的干擾,致力於發展經濟和文化。元朝在其統治初期就恢復了科舉制度,尊崇屬於漢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但是,在元朝實行的種族制度下,一般漢族人卻遭受歧視和不平等對待。很多漢族的士人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便潛心於書畫等技藝;另一方面,其他民族的知識分子也受他們影響,出現了一些少數民族書法家。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在書法方面成就非常全面,篆隸真行草各體皆精,尤其是他的楷書,風格典雅秀美,人稱「趙體」,與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歐陽詢的「歐體」齊名,至今仍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典範之一。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者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即位,建立明朝。同年秋天,明朝將領徐達攻克大都,結束了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對民間疾苦深有體會,明朝初年,採取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民生得以好轉。不久,便恢復了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後來更要求科舉考試必須採用八股文的形式作答。 八股取士的做法不但對文章的格式規範有特定的要求,而且對書寫文章所用字體的風格也有明確導向,也就是倡導「台閣體」。台閣體並不是以某個書法家的作品為範本,而是明朝官方所提倡的書法風格,即一種端莊雍容、規範整齊的風格。由於科舉是普通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寫八股文、練台閣體就成了他們的必修課。倡導台閣體的結果,就是造成書法風格的千人一面,沒有個性。受此影響,明初書法除了擅長章草的宋克等少數書法家之外,整體水準不高,能夠代表明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還沒有出現。 明中期,以吳中四才子——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和王寵——為代表的文人書法,體現了這個時期的書法成就。祝允明、文徵明和唐寅都是當時知名的大才子,以詩文名揚天下,而文、唐二人在繪畫上也是當世巨擘,王寵則擅長篆刻。這些人藝術修養全面,書法風格方面追求個性,...
清朝
清康熙帝、乾隆帝兩代皇帝皆推崇董其昌的書法,康熙帝一生勤於書藝,亦臨摹晉、唐二朝以來的古帖。後得沈荃的指點,再加上沈荃乃出自晚明書法大家董其昌門下,故康熙的行書是承襲了董書之風,另外他也兼取宋、元等名家筆法之長。使得當時追逐功名的學子大多學董書以求仕。「王」即王鐸,又稱「神筆王鐸」。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其狂草以勢取勝,與魏晉風度大不同。王鐸在明亡後出仕清廷,所以世人對其人品多有貶抑,但他的書法在日本受到極度推崇,以致有「後王勝先王」(王鐸勝過王羲之)之說。 書法到了明朝,尤其是明朝後期,已經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文人學士遭遇仕途不順,或本來就不願出仕,轉而醉心書畫等藝術,有的甚至以賣書鬻畫為生。他們多從學習前代大家的作品開始,到後來則形成自家的風格,各人都能依據其性格偏好,發揚個性。到明末,以董其昌為代表,這種發展路徑已經達到了它的巔峰,直至清代碑學興起。
^ 廣元. 中國書法概述.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 [2014-01-21]. ISBN 978-957-05-050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6).^ 中國美術史 第八講:清朝的藝術. [2009-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9).司馬遷,《史記》,嶽麓書社。ISBN 978-7-80665-110-0。許慎原著,湯可敬釋義,《說文解字今釋》,嶽麓書社。ISBN 978-7-80665-140-7。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國書法發展簡表. 書法藝術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 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在不斷地演變。 書體的發展演進最初是基於社會的需要及工具的改進而出現變化的,這就是功能上的改變。 待到書體發展成熟後,書法亦進入了藝術化時期,藝術家的個性追求便成了風格變化的主要原動力。 時代. 書風演變. 篆. 隸 楷. 行草. 商 大篆 ─ 中國文字的根源(甲骨文及. (約公元前. 1600-1100) 金文)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相傳文字是黃帝命倉頡所作的。 而現存最早的中國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周 到了周代,大量的青銅器上都刻上了記錄性. (約公元前. 1100-256) 的文字,這些文字現今稱為「金文」。 又因為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國家均發展別具特色的字體,故又稱之為「大篆」。 王孫遺者鐘、 甲骨文、 毛公鼎.
2023年5月15日 · 現存已知最古老的中國書法手稿來自逾3,000年前,可見於為商朝統治者所刻的銘文中。 自公元四世紀起,書法開始廣泛應用,並成為備受精英階層喜愛並收藏的藝術形式。 早在公元十世紀時,書法已經是科舉考試中的重要元素。 研習書法可以通向功成名就之路。 藏家和鑑賞家亦將優秀的書法看作高尚品德的象徵。 字跡優美意味著書寫者的人品出眾。 許友(1620-1663),《草書詩冊》。 水墨絹本 冊頁二十一開。 8⅜ x 5⅜ 英寸 (21.3 x 13.7公分)。 此拍品於2023年6月1日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6,804,000港元. 時光荏苒,直至二十世紀,書法仍然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息息相關。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藝術家憑藉書法作品在國際藝壇佔據獨一無二的地位。
中國書法可分為 篆 、 隸 、 草 、 行 、 楷 五種書體。 以下簡略地介紹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 先秦書法. 甲骨文. 金文. 從商末到春秋戰國的八百年間,出現了鑄造或刻鑿在鐘鼎銅器上的文字,為金文、鐘鼎文或吉金文。 商代晚期的金文特點是筆劃首尾尖銳,中間肥厚,整篇字形大小不一。 在到了西周中晚期開始,金文的結構變得和諧,筆勢勻稱,行距和字距的安排有刻意規範。 盤上的銘文共357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 當時“散”和“矢”是兩個相鄰的小國,因國界始終劃不清楚,經常打仗,人民覺得生活不安定,就找了第三個國家來仲裁。 他們決定用青銅鑄一個盤,上面註明國界位置,有問題時就拿這個盤出來做證。 散氏盤文字的線條瘦勁,宛轉靈動,結字取橫勢,章法上安排行列比較有序,兼有自由活潑的趣味。
中國書法是表現漢字形體美韻的藝術,是美的書寫。 中國人寫的字能成為藝術品,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漢字是結構型的方塊字,有獨體、有合體,結構複雜多變,又有各種書體形態;二是使用具有彈性的毛筆作為書寫工具,能寫出各種形態的點畫。 自從先民使用方塊漢字以來,就開始注意美化漢字的形態,要求把漢字寫得端正、勻稱,這是漢字的常態之美。 為此,先民總結了用筆、用墨的各種技法,結字、章法的基本規則。 魏晉以來,士族書家把書法當作具有骨、筋、肉、血的生命體,在書寫中寄寓自己的審美理想,顯示自己的風度,展現自己的人格。 在我們的生活中,書法是最普及的藝術。 街頭的廣告「招牌」、報刊的題名、匾額楹聯,幾乎到處都能見到書法。 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書法有着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