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禮記.曲禮上》有言:「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這個說明生動有力,指出學「禮」行「禮」的重點,是表現出人之所以為人,「使知自別於禽獸」,這也是人禽之辨的一個角度。 孔子年輕時,有一次進入魯國太廟而每事問,有人因此批評孔子不知(認識)禮。 孔子回應說這才是知禮(見《論語.八佾》)。 俗人以孔子之不明白為不知禮,是局限在認知儀文一層所致。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里仁》)就是不自欺的誠實表現,孔子以不知則問為合禮,就是緊扣道德精神 ...
www.wenweipo.com/a/202011/16/AP5fb19113e4b02034446381b3.html
其他人也問了
人禽之辯是什麼意思?
孟子如何定義人禽之辨?
荀子的「人禽之辨」如何展現後天的社會性與秩序?
荀子如何看待人禽之關係?
詹康如何區分「人—禽關係」?
孟子與荀子「人禽之辯」是什麼?
2016年10月9日 · 所謂「人禽之辯」就是討論人與禽獸的區別在哪裏,也就是人之為人的問題。. 也可以說人的合法性的問題。.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哲學家都討論過。. 這裏主要說兩位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與思考,這兩位思想家都是先秦儒家的人物,他們 ...
- 同是儒學集大成者,為何兩人見解完全不同
同是儒學集大成者,為何兩人 見解完全不同?2016-10-09 由 ...
- 林丹出軌、看孟子怎麼說
簡析孟子與荀子「人禽之辯」136這是思享會第136篇文章所謂 ...
- 生態
所謂「生態智慧」,是指理解複雜多變的生態關係並在其中健 ...
- 還是
孔子的「原始儒家」蘊含著豐富的發展可能,到戰國晚期時, ...
- 推薦
通過對船山六十六歲時作品《俟解》的詮釋,探討船山對君子 ...
- 兩情相悅,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簡析孟子與荀子「人禽之辯」136這是思享會第136篇文章所謂 ...
- 同是儒學集大成者,為何兩人見解完全不同
2014年11月5日 · 「人禽之辨」是孟子論證人應追求道德自覺的基礎。 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相似之極,唯一少許差別便是「人有道德的可能」,即人如果發展「四端」,將有機會發展成「仁義禮智」,反之亦然。 故此,人為了避免成為禽獸,應發展人的自覺心,以仁義為本,以道德處世。 至於「為了行仁義而行仁義」的行為,孟子認為並非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 總之,孟子同意人有「動物性」,卻不同意人只有「動物性」,故特意提出人具有「人性」(四端)。 「人性」是人與動物唯一差別,人如能將之發揮,則能成賢成聖,相反,人如將之蹧蹋,則只會淪為禽獸。 模擬試題. 1. 試闡述孟子之「人禽之辨」。 (4分) 2. 為甚麼孟子強調「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4分) 參考答案. 1. 孟子認為「人禽之辨」在於人的道德自覺。
2017年9月24日 · 本文孟子雖然提出人和禽獸的區別是很小的,但是沒有說區別究竟是什麼,大概他是認為這是明擺著的,不必說明吧。.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孟子 · 離婁下 ...
2020年7月11日 · 简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禽之辨呈现出如下结构:人禽之别→生活实践中的价值、规范。 前者是对人禽之间重要差别的设定;后者是从前者出发,以之为理据,突显为自家所强调的人类生活中某方面的价值与规范。 诸子对前者的解释简略,而详于对后者的讨论。 另外,人禽之别还被纳入更广的关系次第中加以讨论,如《左传·襄公四年》:“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是将华夷问题归约到人禽之别中。 又如《晏子春秋·谏下》:“明君莅国立政……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 ”这反映出一些特定价值观念视域下他者间的关系网格。 将人禽之辨作为理论模型,用以说明其他问题,这在现代以前的整个中国思想史中屡见不鲜。 我们认为,先秦人禽之辨的材料中还反映出一个不言而喻的思想特质,即对人的高贵性的预设。
「人禽之辨」對於儒學而言是最重要的關鍵與根基之一,到了孟子更將此思維強化為 哲學思想的重要基石。1正所謂:「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離婁下〉) 2孟子以「四端之心」作為人所異於禽獸「幾希」之處,並此人之所以
2022年1月10日 ·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史上,由孔孟原始儒学所开出的“人禽之辨”,具有源头性价值和始基性意义,不唯催生了孝道与礼制、仁心与善性、德治与仁政等一系列人伦正道,而且,作为一种蕴含人类学和伦理学双重视域的视角和方法,在诠释中华传统文化核心
2017年3月1日 · 孟子所指的「性本善」,其實是指人與禽獸在「本質」上的不同,即禽獸有禽獸的性,人也有禽獸的性,但人與禽獸有一丁點(幾希)的「異」,而這一丁點的「異」便是「善端」,即善的萌芽。 因為人天生多了這一丁點的善,便與禽獸不同了。 孟子便從這一點來判別是人是獸。 仁義禮智減獸性. 那麼,「善端」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即是說「善」的內容便是「仁」、「義」、「禮」、「智」,而人天生便有這四種善的萌芽。 人如果要作為一個人,便需保存這萌芽;一旦失去,人便無異於禽獸了。 而人生的目標,便是培育這善的萌芽,使其茁壯成長,那麼在人的身上,善便會愈來愈多,而獸性便會愈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