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2月25日 · 昨日俄軍展開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戰火蔓延至首都基輔等多個城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公布有137名烏克蘭人死亡包括士兵及平民316人受傷

  2. 2022年11月15日 · 01. 2022.11.15. 【俄烏戰爭烏克蘭城市遭空襲佔領成廢墟 英國藝術家Banksy親赴基輔等戰區塗鴉惹關注. 俄烏戰爭 烏克蘭 Banksy. 02. 2022.07.24. 【俄烏戰爭香港紀錄片導演張虹與攝影師林偉鴻 走訪波蘭難民營及烏克蘭受轟炸城鎮 拍攝難民實況戰事持續烏克蘭難民與救援工作如今面對什麼困局? 俄烏戰爭 張虹 林偉鴻 張虹 紀錄片. 03. 2022.03.11. 【看見烏克蘭】基輔:夢想自由之地 文化遺產的光芒. 烏克蘭 烏克蘭文化遺產 俄烏戰爭. 04. 2022.03.07. 【評論】末之齋:高貴的烏克蘭,從庫因芝(Arkhip Kuindzhi)談起. 烏克蘭 烏克蘭藝術 俄羅斯. 05. 2022.03.03.

  3. 2022年2月25日 · 俄羅斯總統普京24日清晨向烏克蘭開戰震驚全球美國英國意大利德國日本等各地均有當地烏克蘭人及反戰人士發起集會聲援烏克蘭人民同日俄羅斯民眾無懼嚴寒和打壓走上街頭和廣場示威集會至夜晚抗議入侵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 當地獨立抗議監測機構OVD-Info指警方在全國53座發生反戰示威的城市中已拘捕過1700人。 俄羅斯逾萬民眾上街抗議入侵烏克蘭. 其中在莫斯科,數千羣眾聚集在普希金廣場一帶,高呼「不要戰爭」(No to war)的訴求;亦有人手持代表烏克蘭國旗黃、藍色的鮮花,支持烏克蘭人。 多名示威者當場被警方拘捕帶走,包括一位手持”No to war with Ukraine! Putin to resign!”的男子。

  4. 2023年11月15日 · 15.11.2023. 陳欣彤 、受訪者提供、Orthodox Scouts of Ukraine Facebook. 分享 留言.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超過二十個月今年八月我們訪問了正出席南韓世界童軍大露營的Svitlana她是烏克蘭童軍領袖排除萬難出席了這次大露營。 她接受訪問時談到,戰爭初期,她無法放下仇恨,但是,經歷了一段時間,她現在把精力投於和平教育。 訪問在Svitlana回到烏克蘭、經歷過基輔半年來最嚴重的空襲之後進行。 李拾壹的人生規矩|遊走於世俗標準 創自己準則. •. ADVERTISEMENT. 編輯推薦.

  5. 2022年7月24日 · 今年二月二十四日凌晨俄羅斯揮軍烏克蘭陸續於烏克蘭境內多個城市發動攻擊戰事至今未休據聯合國統計數字顯示截至七月已有超過五百萬烏克蘭難民湧至歐洲其中與烏克蘭接壤的波蘭接收逾一百萬難民。 這些難民避過戰火砲彈,逃難國外又面對怎樣的困境? 香港紀錄片導演張虹與資深新聞攝影師林偉鴻早於二月十一日移居英國倫敦,不消兩周,俄烏戰爭爆發,二人多年來的紀實觸覺使其閃起記錄這場戰事的念頭。 直到六月整頓行裝後,他們從倫敦趕赴波蘭,直面難民營眾生相,更有三日三夜的時間隨志願團體走進烏克蘭多個城市,以鏡頭捕捉戰火下掙扎求存的面孔。 他們攜着一個多月以來拍下的零碎紀實影像,暫時回到倫敦,兩天後便接受視像訪問,張虹直言仍未完全消化到這趟行程:「雖然作為旁觀者,但我們都想知道戰爭是怎樣。

  6. 2022年3月1日 · 2022年2月24日莫斯科清晨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在烏克蘭東部地區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包括首都基輔等多個城市炮火聲不斷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表講話呼籲全民保家衛國縱使部分民眾逃往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利亞等鄰國為數不少的烏克蘭人選擇留下來戰鬥。 他們有的拿起武器,有的在防空洞內製作燃燒彈或汽油彈,又有人拆除路牌標示拖緩俄軍行動──每名烏克蘭人,都在不同崗位、用各種方式堅忍守國,同熱愛那片美麗土地。 烏克蘭人深愛他們的國家。 畢加索盛讚 著名藝術家畫作被俄軍燒毀. 外界對處於風急暴雨裏的烏克蘭,了解不多。 其實它不只有戰爭,還有源遠悠長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7. ... 4. 社會. 2024.02.24. 【俄烏戰爭兩周年烏克蘭藝術家以戰爭殘骸創作雕塑 藝術家Mikhail Reva:這場戰爭已經改變了我. 俄烏戰爭 俄羅斯 烏克蘭. 社會. 2023.12.28. 【法新社2023年度照片回顧】二十幅照片 漫長的亂世 瞬間的快樂. 圖輯 法新社 年度照片. 教育. 2023.11.15. 【俄烏戰爭持續二十個月】 曾放不下仇恨 烏克蘭人Svitlana推廣和平教育:戰爭有一天會結束 但新國家不能建基於敵視與憤怒. 俄烏戰爭 和平教育 和平. 社會. 2023.11.07. 世界新聞攝影展重返香港 亂世中跳探戈 絕望裏見希望. 新聞攝影 攝影展 攝影記者. 專欄. 2023.11.03. 天佑烏克蘭. 朱漢強 專欄 再見垃圾桶. 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