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受戒 ,佛教術語,是指信眾 皈依 佛教並從 授戒師 處接受 佛教戒律 ,並受持戒律的 宗教儀式 。 受戒之後如果心意清晰堅定,願意受持凈戒,則謂之得有 戒體 。 和受戒相對應的是授戒,即 阿闍梨 (授戒師、和尚)爲受戒者教導、授予凈戒的儀式行為。 分類 [ 編輯] 佛教戒律可略分爲 五戒 、 八關齋戒 、 十戒 、 沙彌戒 、 沙彌尼戒 、 式叉摩尼戒 [1] 、 比丘戒 、 比丘尼戒 、 優婆塞戒 、 優婆夷戒 、 菩薩戒 [2] 等。 功德 [ 編輯] 受持禁戒在因地修行時有大功德,有止惡趣(趨)善、善護心念、長養 慈悲 心、利樂有情眾生、能生慚愧心、能迅速證果等等之利益。 [3] 除性障 [ 編輯] 受戒後非大事已畢,而是嚴持禁戒之開始。

  2. 戒體,佛教術語,即戒之體、戒之根本、戒的本質,是在接受佛教戒律(受戒)之後,在心理上出現的一種持續、強制的效力,能夠阻止一個人做出違犯戒律之事。

  3. 主要内容. 菩薩三聚凈. 經中將 菩薩戒條 概括為三聚凈戒,即: 攝律儀戒. 攝善法戒. 攝眾生戒. 菩薩十波罗夷戒. 菩萨戒法“十不可悔戒”,是根据姚秦 鸠摩罗什 译《 梵网经 》“ 十重禁戒 (日语:十重禁戒) ”节略 [3] ,也就是《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轻戒”中的“十重”。 波罗夷 爲佛教戒律中的重罪,又叫“极恶法”。 佛陀 对声闻、缘觉 二乘 讲四波罗夷、八波罗夷重罪,对大乘菩萨行者则講十波罗夷重罪,以此為戒。 分别是: 不杀生 ,不可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众生; 不偷盗,不可偷盗乃至一针一草; 不婬欲,不可与一切有情行淫事; 不 妄语 ,不可犯大、小妄语; 不酤酒,不可买卖 酒 ; 不说四众过,不说出家比丘、比丘尼二众和在家男、女 居士 二众的七逆 十重 罪过 [5] 。

  4. 受戒 ,佛教術語,是指信眾 皈依 佛教并從 授戒師 處接受 佛教戒律 ,并受持戒律的 宗教儀式 。 受戒之後如果心意清晰堅定,願意受持凈戒,則謂之得有 戒體 。 和受戒相對應的是授戒,即 阿阇梨 (授戒師、和尚)爲受戒者教導、授予凈戒的儀式行為。 分類. 佛教戒律可略分爲 五戒 、 八關齋戒 、 十戒 、 沙彌戒 、 沙彌尼戒 、 式叉摩尼戒 [1] 、 比丘戒 、 比丘尼戒 、 優婆塞戒 、 優婆夷戒 、 菩薩戒 [2] 等。 功德. 受持禁戒在因地修行時有大功德,有止惡趣(趨)善、善護心念、長養 慈悲 心、利樂有情眾生、能生慚愧心、能迅速證果等等之利益。 [3] 除性障. 受戒後非大事已畢,而是嚴持禁戒之開始。 戒 、 定 、 慧 ,因持戒而生定,因定而發慧。

  5. 简体. 工具. 受戒 ,佛教术语,是指信众 皈依 佛教并从 授戒师 处接受 佛教戒律 ,并受持戒律的 宗教仪式 。 受戒之后如果心意清晰坚定,愿意受持净戒,则谓之得有 戒体 。 和受戒相对应的是授戒,即 阿阇梨 (授戒师、和尚)为受戒者教导、授予净戒的仪式行为。 分类 [ 编辑] 佛教戒律可略分为 五戒 、 八关斋戒 、 十戒 、 沙弥戒 、 沙弥尼戒 、 式叉摩尼戒 [1] 、 比丘戒 、 比丘尼戒 、 优婆塞戒 、 优婆夷戒 、 菩萨戒 [2] 等。 功德 [ 编辑] 受持禁戒在因地修行时有大功德,有止恶趣(趋)善、善护心念、长养 慈悲 心、利乐有情众生、能生惭愧心、能迅速证果等等之利益。 [3] 除性障 [ 编辑] 受戒后非大事已毕,而是严持禁戒之开始。

  6. 楞嚴咒 ,又稱 首楞嚴咒 、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等,出自於《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七,全咒分為五會,共計427句、2620字,是 漢傳佛教 日常課誦 咒語 中最長的神咒,載於《禪門日誦》等課誦文本的早課 [1] [2] 。. 楞嚴咒之名是一般的習稱,經中稱作 佛頂光明摩 ...

  7. 菩薩戒 ( 梵語 : bodhisattva-śīla ; 藏語 :byang chub sems dpa'i tshul khrims [1] ),大乘佛教 菩薩道 中 菩薩 修行者遵守的戒律,為 尸羅 的一種,又叫 大乘戒 、 佛性戒 ,其律儀稱為 菩薩律儀 ( 梵語 : bodhisattva-saṃvara ; 藏語 :byang chub sems dpa'i sdom pa [1] )。 有《 梵網菩薩戒經 》的 梵網菩薩戒 、《 瑜伽師地論 》的 瑜伽菩薩戒 等數種。 其種種戒條,可攝為 三聚淨戒 (梵語:trividhāni śīlāni) [2] ,爲菩薩戒的三種概括。 聲聞戒律重視種種威儀事相的防護,而菩薩戒則重在 菩提心 的守護。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