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朝代: 唐代 作者: 李紳. 同類型的詩文: 憂國憂民 農民 組詩. 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天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注釋. ⑴憫:憐憫。 這里有同情的意思。 詩一作《古風二首》。 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類。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糧食顆粒。 ⑷四海:指全國。 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⑸猶:仍然。 ⑹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⑺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稱。 參考資料:
古風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 公有領域 ,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李紳是晚唐新樂府詩人,詩多警句,以淺白的語言和深刻的情感著稱。李紳身量矮小,時號「短李」,與白居易友好,並與李德裕、元稹號稱「三俊」。有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〇七)揚州詩局刊本清聖祖敕編《全唐詩》本《李紳集》三卷傳世。
李紳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曾祖父李敬玄,祖父李守一籍安徽 亳州。 父李晤,歷任 金壇 、 烏程 (今 浙江 吳興 )、 晉陵 (今江蘇 常州 )等縣令,攜家來 無錫 ,定居梅里抵陀里(今 江蘇 無錫 東亭長大廈村)。
- 古風二首/憫農二首翻譯及註釋
- 古風二首/憫農二首賞析
- 古風二首/憫農二首創作背景
- 你可能也喜歡
翻譯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天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註釋 1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穀類。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4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5猶:仍然。 6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纍纍,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詩詞作品:古風二首╱憫農二首 詩詞作者:【唐代】李紳 詩詞歸類:【憂國憂民】、【農民】、【組詩】
《憫農二首》是 唐代 詩人 李紳 的 組詩 作品。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 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纍纍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國小教科書。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憫農二首. 作品別名:古風二首.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 字公垂。 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