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9月12日 ·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答:)總體而言,處於「資糧道」和「加行道」者,雖然會積集平常能牽引受生的業,但是,依照你們所說的這種意樂和觀察無我之慧相應的善業,便會成為貪愛後有的對治品類,而且它們的「能」與「所」二分均與無死根本的 ...

  2. 2018年6月12日 · 也寫下 楹聯:.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 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 海外有孤忠。. 贈與 泉州三邑 南安 鄭氏祖墳。. 「敢向」、「抗志」、「孤忠」等詞 描述了 鄭成功的輝煌的功績和絕不屈服的高尚品格。. 有人說,康熙帝是 為了拉攏 ...

  3. 今初.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華嚴經》中說,要以九種心 (孝子心、金剛心、大地心、輪圍山心、世間僕役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來親近承事善知識,而這九種心是能完全含攝親近與承事善知識,所應該具備的意樂的綱要。 這九種心又可歸納為四大項。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第一是孝子心。

  4. 2020年9月14日 · 「為樂受而積集的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追求受用外在色、聲等欲塵所生的各種欲樂而造集的業;另一種是厭捨外樂、為求禪定所生樂受而造集的業。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 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5.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 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 所以,修苦能斷除懈怠,生起精進,成辦正道,能策勵我們追求解脫,而且是證得解脫的根本因素。 即使大師(佛陀)還在世,也沒有比這個更超勝的口訣可宣說了。 在這之中,能依序升起下士、中士的心念,這個道理非常明顯。 而內心的程度,也是在還沒有生起這樣的心念以前,都必須持續精進修持。 (教授藏文原意為口訣) 【內鄔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 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 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

  6. 《入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

  7. 2017年5月2日 · ,首先要做到的是「忠於自己」,不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事。 然後才能做到忠於人,忠於事。 對事竭心盡力去做就是與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最好的修辦做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