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謂也? ”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 鄭伯克段于鄢

      譯文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夠的意思。能夠做什么呢?能夠殺 ...

    • 虞師晉師滅夏陽

      不是國都而說滅,是看重夏陽。虞國的軍隊不足一個師,《春 ...

    • 諫逐客書

      從本質上說公文是一種實用性程式性的文書,以此區別于一般 ...

    •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如果說申生與重耳的對話,表現了申生盡忠盡孝于生前;那么 ...

    • 齊宣王見顏斶 / 顏斶說齊王

      ”顏斶回答說:“士尊貴,王并不尊貴。”宣 ...

    • 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 ...

    • 日出入

      譯文 太陽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循環往復沒有窮盡的時候 ...

    • 上陵

      譯文 登上諸陵但見景色何其美好,從陵上下來到達水邊,水邊 ...

  2.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 ”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 ...

  3. 2024年10月18日 · 這時,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說,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 ”信陵君說:“這話怎樣講呢? ”唐雎回答說:“別人憎恨我,不可以知道;我憎惡別人,是不可以讓人知道的;別人有恩德於我,是不可以忘記的;我有恩德於別人,是不可以不忘記的。 如今,你殺了晉鄙,救下邯鄲,打敗秦兵,儲存了趙國,這對趙國是大恩德。 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你。 你很快就會見到趙王了,希望你把救趙王的事忘掉吧! ”信陵君說:“無忌我敬遵你的教誨。 註釋. 唐雎:唐雎(jū),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 爲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並敢於爲國獻身。 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國。 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併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刘向唐雎说信陵君原文及翻译:信陵君杀晋鄙③,救邯郸,破④秦人,存⑤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 概觀
    • 注釋譯文
    • 寫作背景
    • 作品賞析
    • 文集簡介

    信陵君殺了晉鄙,救下邯鄲,打敗了秦兵,保存了趙國。此刻,信陵君流露出自以為有功勞的神色。唐雎公子不能採取這樣的態度,要忘記自己的功勞。

    作品注釋

    1、說(shuì):遊說。 2、信陵君:即魏公子無忌,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異母弟,封信陵君。公元前257年,秦圍趙之邯鄲。魏派晉鄙領兵救趙,畏秦,止於湯陰。信陵君使如姬竊得調兵虎符,椎殺晉鄙,率兵大破秦軍,解邯鄲圍。晉鄙:戰國時魏將。 3、邯鄲(hán dān):趙國國都,今河北省邯鄲市。 4、破:打敗,打垮。 5、存:存在,存活。這裡是使......倖存。 6、趙王:趙孝成王。惠文王之子,名丹。趙國第八君,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45年在位。 7、唐雎(jū):戰國魏人,安陵君之臣,此時為信陵君食客。 8、憎:憎恨,討厭,厭煩等不好的方面。 9、德:恩惠。這裡指別人對自己好的的方面。 10、卒然:“卒”通“猝”,突然。 11、謹:鄭重。 12、受教:接受教誨。

    白話譯文

    信陵君殺死晉鄙,奪得軍權,領兵解救邯鄲,擊敗秦軍,保存了趙國。趙王親自到邯鄲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對信陵君說:“臣聽說過這樣的話:“‘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記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記的。’”信陵君說:“你這番話是什麼意思?”唐雎回答說:“別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別人,不可以讓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德,我不可以忘掉;我對別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掉。如今您殺死晉鄙,解救邯鄲,擊敗秦軍,保存了趙國,這是大恩大德的事啊。現在趙王要親自到郊外迎接您,在會見趙王的倉促之間,望您千萬忘掉自己對趙國的恩德。”信陵君說:“無忌我由衷地領受教誨。”

    魏安嫠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國圍攻趙國首都邯鄲,魏王派將軍晉鄙領兵救趙,接著又受秦王的威脅而令晉鄙按兵不動。信陵君使魏王寵愛的如姬從宮中竊得調兵的虎符,殺晉鄙而奪取其兵權,救趙勝秦。信陵君自知此舉激怒了魏王,所以留在趙國,趙孝成王與平原君(趙國之相,信陵君的姐夫)商量,打算將五個城邑封給信陵君。信陵君聽說此事,自以為有功勞而面有驕色,於是唐雎就說了這番話,勸他不要自以為有德於人而居功自傲,而應該更為謙虛謹慎。

    文學賞析

    本文通過唐雎向信陵君的進言,說明一個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於人有恩德的事不應放在心上的主旨。文章先以短句排比敘事,給人一種結構緊湊、一氣呵成之感,足見作者文筆之凝練利落。接著寫唐雎之言,又反覆曲折,具有一唱三嘆之妙。文章先寫唐雎所聞之語的警策,其形式可謂對偶中有對偶,令人入耳難忘,過目則更銘記於心;然其內容卻頗空泛,這就令人懸念頓生,而信陵君進一步問“何謂也”就在情理之中。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來看,這一警策之語都頗能抓住人的注意力,這正是遊說之士善於抓住人心的一種訣竅。在信陵君疑而有問之際進行勸說,當然效果最佳。於是唐雎便進一步將上文之“事”的內涵如數家珍般地一一道來。這些話駢散交錯而富有哲理,甚有振聾發聵之效。接著又將它落實到信陵君本身,勸他忘己之德。上文之廣說其理可稱之為“開”,此文之緊扣此人此事可稱之為“合”。唐雎之說辭既放得開,又收得攏,開合有序,迴環往復,由遠而近,步步進逼,最後使信陵君不能不“受教”。這“受教”的結局,固然可反映出信陵君禮賢下士的品性,但更重要的意義則在於以成效來烘托揭示唐雎說辭所具有的非凡的鼓動性與說服力。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功勳蓋世,成了趙國上下矚目的風雲人物。此時,如果他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甚至挾功自重,很可能節外生枝,適得其反。但也正是在此時,要提醒信陵君謙虛謹慎,韜光養晦,忘掉自己“有德於人”,卻也並非易事。懂道理是學問,講道理是藝術。在這裡,唐雎巧妙地運用了“誘導說理”法。首先。用兩組對偶的人生哲理警句“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給信陵君以當頭棒喝,使信陵君的心靈在震撼之餘,不得不進一步追問。眼看對話的條件成熟了,於是,唐雎和盤托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別人憎恨你,“不可不知也”,應時刻反省、檢點自己;自己憎恨別人,應儘量泰然、淡然;別人對自己有恩德,應終生不忘,永存感激之心;自已有恩德於別人,應視為過眼煙雲,不再提起。這些話閃爍著智者的光芒,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戰國時代是一個風雲變幻、波譎雲詭的時代,仕宦之途更是吉凶難測。唐雎這一番令人警策的肺腑之言,如醍醐灌項,使信陵君如夢初醒,心悅誠服,“無忌謹受教”,一個“謹”字,將信陵君的誠服之狀、感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綜觀全文,雖屬短篇小制,卻精悍有力,充分展現了戰國策士鋪張揚厲的遊說風貌,值得我們好好品味。至於警策語中之哲理、權術與道德之因素兼而有之,可謂熔儒、法於一爐,更反映了戰國時複雜的意識形態。

    名家點評

    少年眼見此等文,始能駕出如槓大筆。([清]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四) 謂信陵君,只須說不可不忘,卻先說不可忘。亦只須說不可忘,不可不忘,卻又先說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文有寬而不懈者,其勢急也。詞有復而不板者,其氣逸也。([清]吳調侯、吳楚材《古文觀止》卷四)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6.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謂也? ”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7.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 信陵君 曰:「何謂也? 」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