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 洪迈 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 ...
- 注释译文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作者简介
词句注释
⑴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当时诗人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⑵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⑶巴山:泛指重庆一带的山。重庆古代属巴国。 ⑷何当:何时能够。盼望之词。共:副词,用在谓语前,相当于“一起”。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⑸却话:回头说,追述。却,一说还,再。
白话译文
你若问我归家的日期,我还没有定期!今夜巴山淅沥的夜雨,却已涨满秋池。 几时才相会共剪红烛,在那西窗之下?再来细诉今夜巴山中,这听雨的情思。
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从诗歌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情感来看,被怀念的当是与作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整体赏析
此诗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十分曲折,十分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名家点评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贾岛《渡桑乾》云:“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人》云:“君问归期未有期……”此皆袭其句而意别者。若定优劣,品高下,则亦昭然矣。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两叠“巴山夜雨”,无聊之甚。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末二句又翻出一层。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唐汝询曰:题曰“寄北”,此必私昵之人。就景生意,为后人话旧长谈。以今夜雨中愁思,冀为他日相逢话头,意调俱新。第三句应转首句,次句生下落句,有情思。盖归未有期,复为夜雨所苦,则此夕之寂寞,唯自知之耳。得与共话此苦于剪烛之下,始一腔幽衷,或可相慰也。“何当”、“却话”四字妙,犁犁云树之思可想。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何焯曰:水精如意玉连环,荆公屡仿此。纪昀曰:探过一步作结,不言当下云何,而当下意境可想。又曰:作不尽语每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不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 清·朱曾武《唐诗绎》:首是寄诗缘起,一句内含问答。二写寄诗时景、时、地,俱显。三四于寄诗之夜,预写归后追叙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写法。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此寄闺中之诗。 清·徐德泓《李义山诗疏》: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滞迹巴山,又当夜雨,却思剪烛西窗,将此夜之愁细诉,更觉愁绪缠绵,倍为沉挚。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诗内复用“巴山夜雨”,一实一虚。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圆转如铜丸走阪,骏马注坡。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仍当作“寄北”。 清·桂馥《札朴》:义山“君问”云云,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此意更深。 清·姜炳璋《选玉溪生诗补说》:只一转换间,慧舌慧心。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句意蕴藉。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李义山“君问归期”一首,贾长江“客舍并州”一首,曲折清转,风格相似;取其用意沉至,神韵尚欠一层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清空如话,一气循环,绝句中最为擅胜。诗本寄友,如闻娓娓清谈,深情弥见。此与“客舍并州已十霜”诗,皆首尾相应,同一机轴。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如此作法,笔势非常矫健,且可省却许多语言,诗家谓之顿挫者是也。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 七言绝句。 诗 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或友人)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夜雨寄北》,寫得一往情深,而且詩寄的“君”,關切地問著他的歸期,他也盼著與“君”“共剪西窗燭”。 這個“君”,至少具備三個條件。 一,以往過從較密;二,此刻仍有詩書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 李商隱 身居異鄉 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覆信。.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 後兩句即構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 ...
夜雨寄北 原文賞析. 朝代 唐代 詩人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唐詩三百首 初中古詩 高中古詩 寫雨 夜晚 思念. 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註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 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 這裡泛指巴蜀一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麼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 可譯為“一起”。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