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動脈硬化 及 高血壓病 所致的 冠心病 、心絞痛、 心肌梗塞 、 腦栓塞 、 腦血管 痙攣 的治療。 【用量用法】 1-2片(粒)tid。 【規格】 片劑 9.6mgx 18片,30片。 40mg(其中含 銀杏 總黃酮甙9.6mg)。 膠囊 :0.2g/粒. 出自A+醫學百科 「天保寧」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A4%A9%E4%BF%9D%E5%AE%81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4個分類: 藥品 | 醫生 | 西藥 | 中成藥.

  2. [鑒別診斷]. 一、慢性濕瘡有一定好發部位,無油膩性鱗屑及痂皮, 皮膚肥厚 粗糙,伴 苔蘚樣變 , 色素沉著 。 二、白瘧皮損為紅色斑塊,上覆以多層銀白色 雲母 狀鱗屑,無油膩性,颳去鱗屑有薄膜現象,篩狀 出血點 , 頭髮 粘連呈束狀,無脫髮,大多冬重夏輕。 三、 白禿瘡 多見於兒童,有長短不齊的斷髮,發易撥脫,髮根部有白色鞘膜, 真菌 檢查陽性。 [ 辨證論治 ]. 一、 內治 法. (一)肺胃熱盛急性發病,皮損色紅,並有 滲出 、糜爛、結痂、癢劇;伴 心煩 , 口渴 , 大便秘結 ; 舌紅 ,苔黃, 脈滑 數。

    • 外形特徵
    • 生活習性
    • 生長繁殖
    • 藥用方法
    • 中藥化學鑒定
    • 名家論述
    • 常用藥方
    • 食療附方
    • 養殖技術

    蛤蚧(拉丁文學名:Gekko gecko)陸棲的爬行動物,全長34厘米。體尾等長。頭呈三角形,長大於寬,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其直徑為眼徑之半;上唇鱗12~14,第一片達鼻孔;吻鱗寬,不達鼻孔;吻鱗後緣有三片較大的鱗。頭及背面鱗細小,成多角形,尾鱗不甚規則,近於長方形,排成環狀;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行距間約有三排小鱗,分布在軀幹部的有10~12縱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側有三對隆起的鱗;胸腹部鱗較大,均勻排列成復瓦狀。指、趾間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單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別短小但無爪,余者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20餘枚股孔,左右相連;尾基部較粗,肛後囊孔明顯。體背為紫灰色,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液浸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背部約有7~8條;頭部、四肢及尾部亦有...

    蛤蚧棲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有時也在人們住宅的屋檐、牆壁附近活動。聽力較強,但白天視力較差,怕強光刺激,瞳孔經常閉合成一條垂直的狹縫。夜間出來活動和覓食,瞳孔可以擴大4倍,視力增強,靈巧的舌還能伸出口外,偶爾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塵。蛤蚧的動作敏捷,爬行的時候頭部離開地面,身體後部隨著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動前進,腳底的吸附能力很強,能在牆壁上爬行自如。原來認為它的腳下有吸盤,其實其趾端膨大的足墊並不是吸盤,而是在足墊和腳趾下的鱗上密布著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絨毛一樣微絨毛,如同一隻只彎形的小鉤,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抓牢物體,可以在牆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絨毛頂端的腺體的分泌物也能增強它的吸附力。主要捕食蝗蟲、蟑螂、土鱉、蜻蜓、蛾、蟋蟀等昆蟲及幼蟲,偶爾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鳥等,咬住東西往往不松...

    蛤蚧的繁殖期為5-8月,5月開始交配產卵,但以6-7月產卵最多。每次產2枚卵,白色,外面有革質鞘,比鴿子的卵略小,呈圓形,卵重5-7克,可以粘附在岩洞的牆壁或岩石面上,孵化期為35—45天,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剛出殼的幼體的體長大約為8厘米。適應力強,容易飼養。蛤蚧攀緣能力高,飼養箱必須設有植物及樹枝給其攀爬。

    一、採集捕捉

    一般在5~9月間捕捉,主要捕捉方法如下: ⑴光照:在晚間7~10點鐘,乘蛤蚧出外覓食時,用燈火照射,蛤蚧見光立即不動,即可捕捉。 ⑵引觸:用小竹竿紮緊,伸向石縫或大樹間洞中引觸,乘其來咬,迅速拉出(因蛤蚧咬物不放),放籠中, ⑶針刺:在竹竿頭上扎一鐵針,趁蛤蚧夜出刺之。 一般的加工方法是將捕來的蛤蚧,用刀破開腹部,取出內臟,將血液抹乾,不可水洗,再用細竹片撐之,使蛤蚧身體及四肢順直,然後用溫火烤乾,將大小相同的兩隻合成一對,紮好即成。

    二、藥材性狀

    該品呈扁片狀,頭頸部及軀幹部長9~18cm,頭頸部約佔三分,腹背部寬6~11cm,尾長6~10cm。頭略呈扁三角狀,兩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內有細齒,生於顎的邊緣,無異型大齒。吻部半圓形,吻鱗不切鼻孔,與鼻鱗相連,上鼻鱗左右各1片,上唇鱗12~14對,下唇鱗(包括頦鱗)21片。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綠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脊椎骨及兩側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有吸盤。尾細而堅實,微現骨節,與背部顏色相同,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帶。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咸。 性味歸經:咸,平。歸肺、腎經。 功效:補肺益腎,納氣平喘,助陽益精。 應用: 1、肺虛咳嗽,腎虛作喘,虛勞喘咳。本品兼入肺腎二經,長於補肺氣、助腎陽、定喘咳,為治多種虛證喘咳之佳品。常於貝母、紫苑、杏仁等同出,治虛勞咳嗽,如蛤蚧丸(《聖惠芳》);或與人蔘、貝母、杏仁等同出,治肺腎虛喘,如人蔘蛤蚧散(《衛生寶鑒》)。 2、腎虛陽痿。本品質潤不燥,補腎助陽兼能益精養血,有固本培元之功。可單用浸酒服即效;或與益智仁、巴戟天、補骨脂等同出,如養真丹(《...

    三、化學成份

    含肌肽(carnosine)、膽鹼、肉鹼(carnitine)、鳥嘌呤(guanine)、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等。

    (1)取菟絲子或大繭絲子1g,加水10ml,冷浸12h,濾過。取濾液2ml,加α-萘酚試液2-3滴,沿管壁加硫酸1ml,與硫酸的接觸面產生紫紅色環。(檢查糖類) (2)取菟絲子1g,加甲醇10ml,冷浸12h,濾過。取濾液2ml,加鎂粉少許及鹽酸數滴,溶液呈桃紅色。(檢查黃酮類)

    一、《雷公炮炙論》

    蛤蚧,其毒在眼,須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兩重紙緩焙令干,以瓷器盛,懸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傷尾也。

    二、《日華子本草》

    蛤蚧,合藥去頭足,洗去鱗鬣內不淨,以酥炙用良。

    三、《本草經疏》

    入手太陰、足少陰經。咳嗽由風寒外邪者不宜用。蛤蚧,其主久肺勞咳嗽、淋瀝者,皆肺腎為病,勞極則肺腎虛而生熱,故外邪易侵,內證兼發也。蛤蚧屬陰,能補水之上源,則肺腎皆得所養,而勞熱咳嗽自除;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氣清,故淋瀝水道自通也。"

    一、治虛勞咳嗽及肺壅上氣:蛤蚧一對(頭尾全者,塗酥炙令黃),貝母一兩(煨微黃),紫菀一兩(去苗、土),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二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皂莢仁一兩(炒令焦黃)。桑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棗湯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莧菜。(《聖惠方》蛤蚧丸) 二、治肺勞咳嗽:蛤蚧一對(用醋少許塗,炙令亦色),白羊肺一兩(分為三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黃連一分。上藥除羊肺外,搗細羅為散,先將羊肺一分,於沙盆內細研如膏,以無灰酒一中盞,暖令魚眼沸,下羊肺,後入藥末三錢,攪令勻,令患者臥,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聖惠方》蛤蚧散) 三、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對(雌雄頭尾全者,淨洗,用法...

    一、人蔘蛤蚧粥

    蛤蚧1對,用酒和蜜塗,炙熟;人蔘1支(或15g),與蛤蚧共研為細末,分作6份(原方系熔蠟和藥末作餅6個)。每次用糯米約30g,煮成稀粥,投藥1分,攪勻,趁熱空腹緩緩服用。 源於《聖濟總錄》(原稱獨聖餅)。本方以人參與蛤蚧配伍,大補肺氣而平喘嗽。用於肺虛或肺腎兩虛喘息咳嗽或浮腫。現代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或心性喘息等。

    二、蛤蚧補骨脂粉

    蛤蚧1對,酒炒後烘乾;補骨脂25g。共研為細末。每次服1.5g,溫酒送服。 補骨脂辛、苦,大溫,善於溫腎壯陽;蛤蚧善於補腎壯陽。二藥配用,尤為恰當。用於腎虛陽痿,亦可用於腎虛腰痛,遺精,尿頻等。

    蛤蚧是野生動物藥材,長期以來,由於需求量不斷增加,而產量又不斷減少,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早在五十年代後期,中國蛤蚧的主要產地廣西,就曾進行了蛤蚧人工飼養的試驗,以期變野生為家養、家繁,藉以增加產量。由野生動物變為家養家繁的動物,往往需要經過長時間艱苦反覆的試驗才能成功,因此最初遭到失敗,是不足為奇的。整個六十年代,廣西、廣東的一些地區對蛤蚧的人工飼養進行了小規模的試驗,但無多大進展;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第二年,廣西貴縣醫藥公司又建房試養,繼之,橫縣、崇左、龍州、田陽、隆安、靖西、武鳴等縣醫藥公司及廣西醫藥研究所、廣西中醫學院等單位也先後進行了養殖試驗,廣西商業部門還多次召開「蛤蚧生產」專業會議,總結交流經驗。許多產區開展的養殖試驗,探索了一些方法,簡介於下:

  3. 四海」即髓海、血海、氣海、水谷之海的總稱,為人體氣血精髓等精微物質匯聚之所。 「海」是江河之水歸聚之處。 經絡學說認為十二經脈內流行的氣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樣,如百川歸海,故《靈樞.海論》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 ...

  4. A+醫學百科殼骨條目介紹什麼是山殼骨,殼骨有什麼功效和作用,殼骨的分布和形態,如何服用殼骨等。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 小駁骨
  5. 不宜 深刺 。 艾炷灸 3-5壯;或 艾條灸 5-10分鐘。 〖取穴方法〗該 穴位 於人體的胸部,當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 胸大肌 中,有肋間外 韌帶 及 肋間內肌 ;有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深部為第四肋間神經。 〖主治 疾病 〗 咳嗽 , 氣喘 ,胸脅支滿, 嘔吐 ,不嗜食, 乳癰 。 〖人體穴位 配伍 〗配 陽陵泉穴 、 支溝穴 治胸脅脹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穴義〗腎經 經氣 在此散熱冷縮。 〖名解〗神,與鬼相對,指穴內的物質為天部之氣。 封,封堵也。 該穴名意指腎經吸熱上行至此的經氣在此散熱冷縮。

  6. 簡介. 病名。 六經病之一。 太陽病 包括經證和腑證。 多由 外感風寒 所致。 經病包括太陽 中風 與太陽 傷寒 ,腑病包括 太陽蓄水證 和 太陽蓄血證 。 一、 臨床表現. 《 傷寒論 》說:「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 項強 痛而 惡寒 。 」「太陽病, 發熱 汗出, 惡風 , 脈緩 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 頭痛 ,項強,脈浮等 脈證 ,就叫太陽病。 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二類。 經證為邪在肌表的病變;腑證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內傳於 膀胱 所引起的病變。 二、 病理 機制. 1、太陽經證:分為三型. (1)其人營衛不和,衛失固外開闔之權,肌表疏泄者為中風 (即 傷風 ,不是腦溢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