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四善端是孟子提出性善論理論思想的一部分。 具體來講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分別為「 仁 」、「 義 」、「 禮 」、「 智 」的源頭;孟子稱這四個源頭為「四端」。

  2. 四善端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 具体来讲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分别为「 仁 」、「 義 」、「 禮 」、「 智 」的源頭;孟子稱這四個源頭為「四端」。

  3. 四善端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 具体来讲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分别为“ 仁 ”、“ 义 ”、“ 礼 ”、“ 智 ”的源头;孟子称这四个源头为“四端”。

    • 概览
    • 出处
    • 简介
    • 拓展

    儒学术语

    四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源头,是人之为人的根据。端,端倪、苗头。

    告子:人的本性是与禽兽相似的——食、色。孟子提出了四善端加以反驳。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之所以为人而非禽兽,在与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善端及其经培 育而得的“仁义礼智”四德。“人之与禽兽者,几希也。”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点点的差异,使人保护了人的尊严。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山》

  4. 孟子的 性善論 、仁義論、 仁政 論等都與“ 四端 ”說有關,是圍繞“四端”說展開的。 可以說,“四端”說的提出,才真正標誌著孟子思想的成熟。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對“四端”說形成的背景及時間這樣重要的問題卻較少涉及,與 孟子 研究文獻汗牛充棟現象的形成強烈反差,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相關詞條. 論四端. 《論四端》,為《孟子·公孫丑章句上》中名篇,講出儒家所謂的四端。 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論四端七情書. 論四端 七情書,朝鮮王朝時期的著名學者李滉 (號退溪)的哲學著作。 曾收錄在《退溪先生文集》 (內集)第16、17卷中。 所謂四端,系指中國孟子所說的“惻隱、羞惡、辭讓...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

  5. 2024年2月18日 · 人之四端,是孟子人性論的核心理念,指人類與生俱來的四種善端: 惻隱之心. 仁是人之四端之首,指人天生具有同情心。 孟子認為,人見他人有危難,即使與自己無關,也會產生惻隱之心,想要幫助對方。 例如,見嬰兒掉進井中,本能地想要救助。 義:羞惡之心. 義是正義感,指人天生具有是非善惡的觀念。 孟子認為,人對於不義之事會產生羞恥之心,對於有義之舉會感到欽佩。 例如,看到有人欺負弱小,會感到憤怒和不齒。 禮:辭讓之心. 禮是禮節之規,指人天生具有尊重他人、自律的意識。 孟子認為,人與人相處時,會自然產生辭讓之心,避免衝突和爭執。 例如,排隊時會禮貌地等待,在公眾場合會注意言行舉止。 智:是非之心. 智是智慧,指人天生具有辨別善惡的能力。 孟子認為,人能夠通過經驗和思考,判斷出是非對錯。

  6. 孟子主張性善說,由“人皆不忍人之心”即“仁”,孟子推論每個人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種道德心理是與生俱來的。

  1. 孟子指出人生而有四善端 相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