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12日 · 【明報專訊】支聯會被控煽動顛覆,另副主席鄒幸彤與常委鄧岳君、梁錦威、陳多偉及徐漢光被控沒有遵從規定提供資料。 旁聽席及延伸庭都坐滿人,或者他們在過去32年,都有去到維園燭光晚會,唱過無論雨怎麼打,叫過「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而32年後的今日,他們來到法庭聽審,聽這些綱領如何成為了罪證。 「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一案沒有撤銷傳媒報道保釋內容的限制,但「沒有遵從通知規定提供資料罪」一案,則罕有批准傳媒報道保釋內容。 此文望詳細記錄當日的法庭審訊,法官和律師間法理和哲學的對話,還有旁聽席上愁眉苦臉中的笑聲,以及那人性的點點燭光。 「沒有遵從通知規定提供資料罪」一案,星期五早上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

    • 中大學生會與學生運動
    • 學生會是什麼,不是什麼
    • 學生自治
    • 中大學生會已死?

    記得當年上中大學生會時,我曾聽過一些前輩說,由於中大獨特的書院制度,很多諸如同學的福利和日常住宿等問題已有書院學生會負責解決,中大學生會能騰出更多資源和時間組織學生運動,因此比起其他不少大專院校,中大有着更深厚的學運傳統。而對不少人而言,今日中大學生會解散,其中一個重大的象徵意義就是這個歷時半世紀的學運傳統的終結。 的確,回顧中大學生會過去五十年的歷史,一直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學生運動。除了其廣為人知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即使在校內,中大學生會亦曾組織過多場未必廣為社會大眾所知的校園抗爭,如1988年反對「四改三制」、1996年抗議李國章上任校長、2005年「哭中大事件」、2006年「保樹立人」行動等。 對不少中大人而言,即使未曾親歷這些運動,它們卻無一不是建構我們身分的重要事件。有時與一些學運前...

    在現代社會的結構下,沒有經濟生產力的學生本來就是社會中no stake的一群,能輕易被掌控政治及經濟權力的人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而學生運動,就是為無權的學生充權的方式。小至校內課程改革、宿費調整,大至香港政改爭議,學生運動都是為了令學生在這些議題上由本來的no stake變成have a stake。但問題是,學生運動不可能是自有永有,背後必須有些條件才能支撐它的出現。 台灣社會運動理論學者何明修曾在《為什麼要佔領街頭?》一書中提到,任何成功的群眾運動背後都不可能是一個個孤立而毫不相干的個體,而必須依存既有的社會關係與網絡。同樣道理,真正能為學生充權的學生運動,背後依靠的就是學生與學生、學生組織與學生組織之間既存的網絡。 不少人都有一個迷思,以為所謂學生會就只是平常穿著學生會T代表同學與校方...

    若果學生會的存在是為了替學生充權,保障學生權益,同時爭取學生在校園內甚至是社會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這個權力的來源就只能是學生本身,因此才有學生自治這個概念出現。 學生自治,意味着在學生會這個龐大網絡之中,只有置身其中的學生才有權為彼此制定規則,以至是組織運動,決定集體行動的方向與方式。為了實踐這個原則,學生會就必須擁有一套能使其自行運作、保障公平又有效的決策機制的制度。以中大學生會為例,直至解散前,它就有着幹事會(行政機關)、代表會(立法機關)、司法委員會(司法機關)及學生會和校園電台(傳媒)等等,它們互相監察制衡,確保學生會運作暢順。當然,繁複的會章條文和官僚式的架構不時會惹來一些同學批評,但總體而言,這些都是學生自治的體現。 學生自治是學生會能保障學生權利的前提,因為只有在學生得以自治的...

    對我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一方面是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又可以不是如此。 如果學生會指的是以學生自治為原則,為替學生充權而存在的架構,不必待中大學生會成員宣布解散,它事實上在更早的時候已經死去。今年二月,獲中大同學合法授權的學生會內閣「朔夜」甫一當選,校方隨即公開聲明不會承認其合法地位,並以各種行政手段禁絕相關學生代表獲取中大學生會多年來在校內享有的資源、場地和決策權。全面封殺學生會的同時,另一邊廂,中大校方在毫無諮詢的情况下執行多項嚴重影響學生的措拖,例如在大學出入口安裝閘機、擴大保安組權力、禁止沒接種疫苗學生進入校園等。本來在正常情况下,當校方如此公然侵犯學生自治及漠視學生權益,同學是能夠透過組織學生運動與之抗衡。但過去大半年基於種種原因,學生始終未能組織有效的運動,就算學生會尚未宣布解散,除...

  2. 2021年9月12日 · 從地政角度看,項目相當於地產商把他在西地盤擁有的地皮,換取政府在東地盤的官地,組合成東地盤的私樓項目,是典型的「非原址換地」協議,有既定程序處理,與「土地共享」風馬牛不相及,只是披上「土地共享」的外衣混水摸魚,或者有人說 ...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1年9月12日 ·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12日. Share. (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新學年開始,學生重回課室,翻開一本本厚重的中文、英文、歷史新課本,跟着黑板上的指示抄抄寫寫。. 今天通識科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但消失的科目豈止通識,其實香港曾經有尺牘 ...

  5. 2024年3月17日 · 2023年《施政報告》中,支援「雙老住戶」是一大「精準扶貧」要策。. 慈雲東關愛隊在3月開展探訪「雙老」,寒流下送上心意包。. (梁景鴻攝). 【明報專訊】去年初,政府陸續在全港18區設立452隊關愛隊,由經遴選的承辦團體,遍佈港九新界離島各 ...

  6. 2021年9月12日 · 1. 場地選擇少 受交通配套限制. 健全者想打籃球,不用穿籃球鞋,籃球也不用帶,一個人走到樓下公園街場就可以「跟機」,book室內場反而麻煩。 但吳崇維說,傷青甚少舉辦輪椅籃球班,甚至不能選擇街場,「街場好多時旁邊有花叢、椅子、石壆,其實有時籃球碌到埋去,他們自己執唔到波,輪椅唔似得腳」。 球場外圍safety zone不夠,邊界太近欄杆,圍網對輪椅也有危險,「同埋好多時街場唔多唔少都有少少暗斜,可能方便落雨天去水,或者有小小凹凸,其實對輪椅都有一定程度影響」。 所以他們多數選擇康文署的室內體育館作訓練、比賽場地,就要跟其他市民、組織一起爭場。

  7. 2021年9月12日 · 這裏的鐵風筒全都運作正常,但生產年代久遠,怕重演「亞陳悲劇」,只可遠觀。. (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髮型師胡光駿(Romeo)曾在舊式理髮店和大小髮型屋工作,一直研究傳統理髮和香港剪髮史,多年來從朋友、結業髮型屋和清拆舊樓蒐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