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 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zh.wikisource.org/zh-hant/日喻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動的事物進行比喻說理,是議論中常見的一種論證方法,《日喻》是一篇議論文,作者善於用形象比喻來逐層推進,引出觀點,因之成文。
蘇軾 日喻. 【原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1,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2,以為日也。 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 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3?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 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謂致? 孫武曰4:「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子夏曰5:「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6,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
《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日喻. 作品. 討論. 下載. 日喻. 作者: 蘇軾 北宋. 本作品收錄於《東坡全集》和《東坡文鈔》 姊妹計劃: 數據項.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盤而得其聲。 他日聞鐘,以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 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 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謂「致」? 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動的事物進行比喻說理,是議論中常見的一種論證方法,《日喻》是一篇議論文,作者善於用形象比喻來逐層推進,引出觀點,因之成文。 賞析
作者: 蘇軾 北宋. 本作品收錄於《東坡全集》和《東坡文鈔》 姊妹计划: 数据项.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盤而得其聲。 他日聞鐘,以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 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 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謂「致」? 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莫之求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2021年3月8日 · 作者或出處: 蘇軾. 古文《日喻》原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盤而得其聲。. 他日聞鐘,以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 他日揣,以為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