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月20日 · 大腸癌因初期病徵不明顯,一旦發現大便帶鮮血或深黑色等徵狀,往往已屬嚴重階段。 因此透過大腸癌篩查檢查,有助及早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指,大部分大腸癌是由息肉逐漸形成,過程約10年。

  2. 2016年6月21日 ·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大癌症殺手,而大部分腸癌腫瘤均由腸息肉演變而成,及早切除可預防癌症。 有研究發現,大腸長有易變成大腸癌的「高危息肉」人士,其直系兄弟姊妹長有高危息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出6倍,建議他們進行大腸鏡檢查,以及早發現並 ...

  3. 2024年3月21日 · 衞生署指,透過篩查確診大腸癌的患者有近6成屬於早期,有助提高治療成果;相比下,並非參與篩查計劃而確診的患者,只有4成屬早期。 署方指,早期的大腸癌患者存活率可達95%。 在數據方面,2021年本港共有38,400多宗癌症新個案,當中大腸癌佔5,800多宗,位列第二位。 2022年有14,700多人因為癌症死亡,當中2,270人死於大腸癌,同樣位列第二位。 大腸癌篩查計劃在2020年全面推行,合資格人士包括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每兩年到參與計劃的私營醫生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如結果呈陽性,會安排照大腸鏡檢查。 目前合共有超過1,200名醫生參與有關計劃。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1年12月30日 · 衞生署指大腸癌篩查計劃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患者或高危人士。 衞生署今日 (30日)宣布,1946至1972年出生的香港居民,由明年1月1日起就符合資格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該署指出,自計劃推行以來,逾27.5萬名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該署強調計劃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大腸癌患者或高危人士,讓他們及早接受治療,提高治愈率。 衞生署指出,上述計劃參加者在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後,由基層醫療醫生安排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如結果呈陰性,則建議參加者2年後再接受篩查。

  6. 2020年3月30日 · 由於大腸癌初期的徵狀並不明顯,當不少病人發現自己有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分泌黏液、腹部不適、經常有胃氣,飽脹或胃抽筯等徵狀而求醫,確診時病情已到中期或後期。

  7. 2023年12月28日 · 衞生署指大腸癌篩查計劃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患者或高危人士。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 衞生署今日 (28日)公布,1948至1974年出生的香港居民,由明年1月1日起,符合資格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該署指出,自計劃推行以來,逾42萬名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該署強調計劃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大腸癌患者或高危人士,讓他們及早接受治療,提高治愈率。 衞生署指出,上述計劃參加者在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後,會由基層醫療醫生安排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如結果呈陰性,則建議參加者2年後再接受篩查。

  8. 2021年7月28日 ·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于君表示,有關技術可及早揪出早期大腸癌患者,堵塞大便隱血測試靈敏度不足的漏洞。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說,只需在家中採集小量糞便樣本就可進行細菌基因檢測,毋須驗血或大腸鏡檢查。 她相信此技術可作為臨床應用的篩查工具,有望全球廣泛應用。 有關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Gut》發表。 切除大腸息肉可預防演變成大腸癌。 (中大醫學院提供) on.cc東網. 大腸癌是本港癌症之首,目前主要靠大便隱血測試進行篩查,惟偵測早期大腸癌靈敏度低,往往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香港中文大學成功研發全球首個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技術,靈敏度高達94%,媲美大腸鏡。 技術更可同時偵測息肉復發率,靈敏度亦超過90%。 研究團隊指有關方法可減少非必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