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10日 · 牪,音讀「jin6」[讀音],與「現」同音,有牛相伴的意思。 (上牛下牛),音讀「gwai2」,與「鬼」同音,解作牛,或牛聲。 犇 ,音讀「ban1」[ 讀音 ],與「奔」同音,意思為許多牛在奔走。

  2. 2021年5月25日 · 焫(laat6,音:瘌),《通俗文》解為燃點火種的意思。 着不應用「著」,着有燃燒的意思,焫着有火種燃點而燃燒其他東西。 廣東話中的「焫㷫」意指燃點火種後有火在燃燒,後來引伸到火在燃燒時火種由一個體傳到另一個體。

  3. 2020年6月25日 · 从米㚇聲。 」「糉」早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已有記載,有種食物叫「角黍」,又叫「糉」。 「粽」字估計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最遲在唐宋之間。 北宋《玉篇》、《廣韻》都有收錄「粽」, 為「糉」的俗體字。 後來的《集韻》及《類篇》,亦把「粽」當作「糉」的異體字。 由此可見,「粽」字在宋朝已經很流行。 「糭」 「糉」和「粽」都是形聲字,右邊的「㚇」、「宗」都是聲旁,至於有四點的「糭」,洪若震指出是錯的,他說,此字在古籍中極少出現;「糭」右邊加了四點的部件根本不成字。 為何「糉」會多了四點? 洪若震估計,第一是飾筆的原因,即寫字時多手加上去的裝飾筆畫;第二是糉與米有關,「乂」加了四點打斜看就如「米」字,民間較能接受。 在語源學上,洪若震個人認為,「稯」極可能是「糉」的祖先。

  4. 2022年2月3日 · 虤,音讀顏(ngaan4) [讀音]。 「虤」字從兩虎,古文寫法一正一反,像兩隻老虎糾纏搏鬥,搏鬥帶有怒氣,《說文解字》中,「虤」字為「虎怒」,即老虎發惡。

  5. 2021年3月22日 · 「稀零零」有極稀的意思,零零可解作滴落,液體太稀自然會滴落,零讀音為laang1(音:冷衫的「冷」) [音檔],本港口語一般會讀成「稀冷冷」。 問:「水Dell Dell」正字應怎樣寫?

  6. 2023年7月2日 · 語言學家趙元任曾在1947年出版《粵語入門》——一本嘗試詳盡分析粵語粵語教科書,但趙元任並未繼續研究粵語;暨南大學幾名語言學學者在1959年共同出版《漢語方言概要》,其中一章講論粵語,開創了粵語方言新的探討方向,但仍未夠全面探討粵語 ...

  7. 2023年5月7日 · 耳鵯是香港常見的雀鳥,漁護署「B仔自然教室」facebook專頁近日介紹4種香港可見鵯屬雀鳥(Bulbuls)——紅耳鵯、栗背短腳鵯、綠翅短腳鵯和白頭鵯。 鵯類多以小群出沒,食物主要是果實、種子和昆蟲,在市區公園、灌叢、林地和濕地均可發現牠們蹤影。 香港可見鵯屬雀鳥. ‧紅耳鵯: 有高聳的黑色冠羽,臉上有紅白色斑,容易辨認,未成年鳥臉上沒有紅斑。 紅耳鵯為廣泛分佈、香港常見的留鳥。 ‧栗背短腳鵯: 黑色頭頂,頭部略具冠羽;上體呈褐色,喉部和下體純白。 廣泛分佈於香港的樹林。 ‧綠翅短腳鵯: 有蓬鬆的短冠羽,頭部褐色,上體橄欖色,下體淡褐色。 綠翅短腳鵯是較為少見的留鳥,過往紀錄地點有大埔滘、梧桐寨等。 ‧白頭鵯(又稱白頭翁): 頭部黑色,頭後白色且耳羽有白色斑,全身大致呈橄欖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