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李天命 (英語: Lee Tien Ming ,1945年5月5日 — ),香港 分析哲學 家、 邏輯實證主義 者 [3] 、 作家 、 詩人 。 2005年退休前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師。 著作有《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哲道行者》《破惘》《從思考到思考之上》《殺悶思維》《存在與反思》《思考與人生》《 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等。 80年代尾至90年代初主要以批評基督教思想於香港建立名聲。 背景 [ 編輯] 早年生活 [ 編輯] 李天命早年於 九龍城 長大,未曾入讀幼稚園。 他5歲時已思考哲學問題 [4] ,中學階段曾於位於 界限街 174號的孟氏圖書館翻閱《哲學概論》 [5] ,自此對哲學留下印象,並在預科畢業後報讀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5] 。

  2. 李天命 (英语: Lee Tien Ming ,1945年5月5日 — ),香港 分析哲学 家、 逻辑实证主义 者 [3] 、 作家 、 诗人 。 2005年退休前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师。 著作有《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哲道行者》《破惘》《从思考到思考之上》《杀闷思维》《存在与反思》《思考与人生》《 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等。 80年代尾至90年代初主要以批评基督教思想于香港建立名声。 背景 [ 编辑] 早年生活 [ 编辑] 李天命早年于 九龙城 长大,未曾入读幼稚园。 他5岁时已思考哲学问题 [4] ,中学阶段曾于位于 界限街 174号的孟氏图书馆翻阅《哲学概论》 [5] ,自此对哲学留下印象,并在预科毕业后报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5] 。

  3. 與李天命筆戰. 李天命 曾在 明報 月刊 撰文(《思辯與宗教》第Ⅱ部份)批評梁燕城《 哲客俠情 》一書並用以作為其思考方法的反面教材結果引起梁燕城反擊 明報月刊1988年8月號發表評李天命的思辯與宗教〉》(下稱回應李天命的批評並加以人身攻擊及謾罵如指李天命所教為「學術欺詐」其著作為「垃圾文章」等 [9] )。 有人認為該場筆戰是李天命獲勝。 [10] 。 但是浸大副教授 關啟文 發表演講認為梁燕城的辯証合理,李天命在哲學上未能成功批判。

  4.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是由 戎子由 、 梁沛霖 合編,集結香港 分析哲學 家 李天命 的理論及與他人辯論內容的書籍是李天命最暢銷的一部著作初版於1991年出版由於此書最初並非由李天命命名令他要提起此書名時有時會以「某某某的思考藝術」稱之。 歷史. 1991年1月推出初版。 1996年, 三联出版社 在 中國內地 出版了這本書,但得不到很大反應 [1] 。 1998年7月推出終定本,已是第27版 [來源請求] 。 李天命為求完美,令終定本延遲了近兩年出版, 出版社 為尊重作者而讓本書長期「空倉」,蒙受損失 [2] 。 2008年此書與其他多部李天命著作的中國內地 版權 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買下並出版。 [3] 2009年7月推出最終定本,已是第60版。 內容簡介.

  5. 天命 是 儒家 與 陰陽家 哲学概念的一种,主張朝代興衰、 君主 更替,不完全是人類所能控制的。 如果為政者不守德而失道,就會失去上天的支持,上天支持的對象自然能夠 稱帝 稱王,上天不支持的對象則會衰弱滅亡。 在 中國歷史 上常用來解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的合法性。 《 中庸 》書中「天命」的概念,是指由上天賦予 人性 的与生俱来的 道德 感,這種道德感促使人如遵循命令般去遵循 善 ,因此 大學 的 止於至善 也是一種生而為人的使命。 《中庸》與《大學》強調,理想的統治者應憑藉此種神聖道德使命感來獲得上天的支持,使其統治具有天命的合法性,而失去這種神聖道德使命感的統治者也將失去天命的統治合法性。 與生俱來的性格. 天这一概念, 孔子 认为是一切存在的使然者。

  6.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是由戎子由梁沛霖合编集结香港分析哲学家李天命的理论及与他人辩论内容的书籍是李天命最畅销的一部著作初版于1991年出版由于此书最初并非由李天命命名令他要提起此书名时有时会以某某某的思考艺术称之

  7. 訴諸人身 ( 拉丁語 : Ad hominem , 直译 : “對人的”或“于人......”),指藉由與當前論題無關之個人特質,如人格、動機、態度、地位、階級或處境等,作為駁斥對方或支持己方 論證 的理據 [1] ,是一種 不相干的謬誤 和 紅鯡魚 。 訴諸人身又稱作「 對人不對事 」、「 因人廢言 」或「 因人設事 」、「 以人廢言 」 [2] [3] 。 最常见的訴諸人身屬性是“A提出一个主张x,B断言A有不受欢迎的特質,因此B得出结论说论点x是错误或不可被接受的” 訴諸人身謬誤一般被歸類爲 形式謬誤 中,即基于不正確 三段论 指控對方推理论证的有效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