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李時珍的科學成就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經絡學說 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炙經》和《陰陽十一脈炙經》可以看出,最遲在春秋戰國之際,醫家已大致認識了人體經絡系中的十一條正經在體表的主循環路線,並據 ...

  2. 李時珍是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也是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的作者。 他從小體弱多病,因此立志要當一位好醫生,解除百姓疾苦。 在習醫過程中,他發現醫書上許多藥材的記載都不正確,於是決心親自實驗各種藥材,以免誤治病人。

  3. 李時珍 (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 東璧,晚年自號 瀕湖山人, 湖廣 黃州府 蘄州 (今湖北省黃岡市 蘄春縣 蘄州鎮)人,生於蘄州亦卒於蘄州。. 李時珍是 中國 明朝 也是 中國歷史 上最著名的 醫學家 、 藥學家 和 博物學家 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是 ...

  4. 2022年10月19日 · 第一次,李時珍請求身為名醫的父親讓他做一個醫者,父親勸他讀書考取功名;第二次,李時珍十四歲考中秀才再次請求父親答應,父親勸說醫者責任重大,社會地位不高卻關乎性命;第三次,李時珍三次鄉試不中,由於不想再考取功名,於是又懇求父親答應他做個醫者。 父親見他三次請求,三次堅定不移,於是便不再阻攔,從此父子二人並肩而行,精誠為醫。 古代人們以效忠國家為首,甚至願意為國捐軀,而現在的國家較注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 儘管如此,李時珍生於醫生地位低下的古代,仍然「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這種面對行醫艱難,卻堅持逆流而上的堅毅,實在是難能可貴。 李時珍「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的行醫之道,把病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而捨棄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是我們任何一位醫者都值得學習的。 李時珍第二次大難,是他的 著書之難。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軼事典故
    • 親屬成員
    • 人物評價
    • 人物紀念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後世尊為 “藥聖”

    •中文名:李時珍

    •外文名:Li Shizhen

    •別名:李東璧、藥聖

    •國籍:明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

    隨父學醫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於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

    其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例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願李時珍再學醫藥。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

    為太醫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3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基礎。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鑑別各地的藥材,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包括《本草品匯精要》。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

    學術思想

    李時珍臨證,推崇張元素,重辨病證,立法嚴謹,用藥得當。治療時,或化裁古方,或自組新方,或用民間單驗方,多有良效。李時珍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改善了古代科學方法,積累了科學研究的新經驗。李時珍成功地運用了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批判繼承和歷史考證方法。 ①觀察和試驗是本草藥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時珍對藥物採用親自採集、仔細觀察,以得其真的方法,獲得很大成功。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分類使藥物研究體系化,關鍵還是如何確立分類的標準。李時珍打破本草學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使分類體系更為科學化。此外,他還在陶弘景主治藥分類法基礎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藥分類法,創立了藥物歸經分類法。 ②李時珍為弄清每味藥物,提出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八項任務,這八項不是每味藥全有,有的五項、六項不等。實際上是對每味藥既作出系統分析,又進行了全面綜合,而在分析基礎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綜合。 ③批判繼承和調查研究是李時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藥,總是先參考諸家本草,考核諸家異同,用自己觀察試驗結果,加以參證:《本草經》中只載枸杞之名,未言明藥用部位;《名醫別錄》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藥性論》謂枸杞甘平、子、葉皆同,《本草衍義》說枸杞是梗皮,李時珍說:“竊謂枸杞:苗、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別。此後人發前人未到之處也”。李時珍經過研究,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前人未到之處”,這種精神,貫穿於他的全部研究活動中。 ④李時珍躬親實踐,廣泛向勞動人民學習,注意調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薟一藥,眾說紛壇,有謂似酸漿,有說為蒼耳,有曰即地菘;李時珍經過廣泛徵詢,聚諸草諦視,得出薟即豬膏母之確論,他從京師還,見車夫用旋復花治跌打損傷,遂肯定其益氣續筋,補勞損之功。鄰家小兒食積,偶取羊食之,歸而大吐愈,李時珍因此首載此品種入本草。他從獵戶口中知虎骨強志壯神之功能;從菜農處明確蕓薹即油菜,從工人處學得防止採礦中毒之法,山人、漁翁、農夫、皮匠、獵戶,都是他的老師,使他從調查研究中獲益非淺。 ⑤歷史考證方法是李時珍常用的科學方法。通過文獻考柬,《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來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經中得到的醫藥知識。經過歷史考證,指出“按《本經》胡麻亦名巨勝,《抱朴子》雲,巨勝一名胡麻,以黃麻於及大藜子偽為胡麻,誤而又誤矣,不可不辨”。 李時珍主張人定勝天,通過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堅定了這一信念,認為藥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藥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鹹寒藥引之使降,李時珍昭示迷信神仙說之誤,批判服食飛升舉之謬,服金銀,為賴水谷血肉之軀所不堪,“求仙而喪生,可謂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說;服食成仙“誤食之罪,通乎天下”,藥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個人著述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本草綱目》 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鑑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手編寫,至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後歷時27年。因編著時間長,規模龐大,《綱目》一書,乃父乃子及弟子龐鹿門均參與編寫,次子建元為書繪圖,可謂以李時珍為主的一本集體著作。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儘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於各類,並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態、習性和內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係,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瀕湖脈學》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複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鑑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範之作。 《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約撰於1577年,1卷。本書考證歷代文獻,對奇經循行和主病,詳加說明,且附已見。

    經典藥方

    露水 釋名:在秋露重的時候,早晨去花草間收取。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藥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癩的散劑調成外敷藥,可以增強療效。 ①白花露:止消渴。 ②百花露:能令皮膚健好。 ③柏葉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強視力。 ④韭葉露:治白癜風。每天早晨塗患處。 明水 釋名:亦稱方諸水。方諸是一種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諸,取其殼中貯水,清明純潔,即是方諸水。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用以洗眼,可以去霧明目,飲此水,還有安神的作用,亦去小兒煩熱。 漿水 釋名:亦名酸漿。粟米煮熟後,放在冷水裡,浸五、六天,味變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藥用。但浸至敗壞,則水有害。氣味甘酸、微溫、無毒。 主治:上吐下瀉(漿水煎乾薑飲用),過食臘肉,致筋痛肚悶(漿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鷹屎,效果更好),手指腫痛(漿水加鹽泡患處,水冷應換熱),臉上黑痣(每夜用熱的漿水洗臉,再用布揩紅,以白檀香磨汁塗擦),骨鯁在咽(慈石經火煅醋淬後,加焙過的陳橘紅和多年漿水腳,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漿水還能調中引氣,開胃止渴,解煩去睡,調理臟腑,利小便。 臘雪 釋名:取霜法,用雞毛掃取,裝入瓶中,密封保存於陰涼處,雖成水液,歷久不壞。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臘雪用瓶密封貯存,放陰涼處,數十年也不壞。臘雪有益於菜麥,又能殺蟲蝗,用以浸五穀種,則耐旱而不生蟲,洒家具上,能驅蒼蠅,淹藏一切水果和食品,崐可免蛀害。春歸有蟲,雪水容易腐敗,所能不能入藥。 附方:臘雪能解一切毒。治時氣溫疫、酒後暴熱、小兒熱狂啼等。亦治黃疸,但服時須稍加熱。臘雪洗眼,能退眼紅;煎茶煮粥,可以解熱止渴;塗抹痱子有效。氣味甘、平、無毒。 東壁土 釋名:古舊房屋東邊牆上的土,叫東壁土。氣味甘、濕、無毒。 主治: ①突然心痛。用陳年東壁土、枯礬各二錢,共研為末,製成密丸,艾湯沖服。 ②吐瀉煩悶,藥物中毒,中烏頭毒等。用陳年東壁土煮汁飲下。 ③目中翳膜。用東壁土細末每日點膜上,以淚出為好。 ④脫肛。用皂莢磨粉,和東壁土細末,炒熱,裝入布袋,趁熱熨肛門突出部。 ⑤痱子癢。用東壁土乾粉末撲之。 ⑥耳瘡唇瘡。用東壁土和胡粉敷上。 ⑦瘰癧流水。用老茅屋廚房裡土牆上的土,研末,加輕粉調敷,半月可愈。 ⑧各種惡瘡。用東壁土、大黃等分(即一半即一半的意思),滴水華水調勻,搽瘡上,幹了再擦。 ⑨背癰。用煙燻的東壁土,加黃等分,用蜆殼粉(蜆,一種小螺,生湖沼泥地,通稱硯子)加東壁土末塗敷。 鍛灶灰 釋名:指煅鐵爐中的灰,含有鐵的作用。氣味辛、苦、微寒、無毒。 主治: ①症瘕結塊。蘇恭指出:治突然長起來的結塊有效。 ②產後陰脫。用紫色鍛灶灰,加羊脂,充分和勻,布包好,在火上烘熱,熨患處,推納使上。 菊枕 《本草綱目》記載用懷菊花做枕,可明目。且對中風、面癱、破傷風、小孩驚風、惡風濕痹(關節炎)等都有好處。 主治: ①風熱頭痛。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 ②膝風痛。用菊花、陳艾葉作護膝。 ③病後生翳。用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末,每用二、三錢,加蜜少許,水煎服。 ④婦女陰腫。用甘菊苗搗爛煎湯,先熏後洗。 ⑤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紅椒(去目)六兩,共研為末。加淅地黃汁和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臨睡時茶送下。

    雨湖傳說

    李時珍出生那天,他的父親李言聞正在雨湖上打魚。平常運氣還不錯,這一次卻連下幾網都一無所獲,李言聞很喪氣。最後一網拉起來感覺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為是條大魚,原來是一塊大石頭。李言聞嘆道:石頭呀石頭,我與你無冤無仇,今日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頭突然也說話了:石頭呀石頭,前來賀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來這石頭就是雨湖神。李言聞急忙趕回家,正好李時珍生下地,於是給他起名叫“石珍”。當晚李言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仙人鐵拐李前來道喜說:“時珍時珍,百病能診。做我高徒,傳我名聲。”

    死人診活

    一天,李時珍和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抬棺材的人停下來,眾人聽了,面面相覷,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覆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醒了。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

    活人診死

    李時珍還可以“活人斷其死”的。一天,有家藥店老闆的兒子大吃大喝後,縱身翻越櫃檯,請李時珍診脈,李時珍告訴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

    祖父:為鈴醫(走方郎中)。

    父:李言聞,字子郁,號月池,當地名醫,曾封太醫院吏目。

    兄:李果珍。

    子:李建元。

    •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本草綱目·序》: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寶。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之為《神農本草經》:集本草者無過於此。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本草綱目》):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16世紀中國有兩大天然藥物學著作,一是世紀初的《本草品匯精要》,一是世紀末的《本草綱目》,兩者都非常偉大。

    李時珍陵園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紀念李時珍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在其故里蘄州城東南面風景秀麗的雨湖之濱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時珍陵園"。陵園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1982年,定為中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時珍墓,李時珍塑像,通高4.35米,底座鐫刻郭沫若親筆題詞。塑像後並列有兩座墓冢,東側為李時珍與其妻吳氏合葬墓,墓前有其子李建元、建中在明萬曆癸巳年(1593年)中秋所立的墓碑;西側為其父李言聞與母張氏合葬墓,底徑均為6米,高約2米。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畫家蔣兆和所畫的李時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的題詞。1980年,在陵園內正式建立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構——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紀念館仿古大門上鑲嵌著鄧小平同志於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紀念館的展品主要有歷史文物、文獻、藥物標本、圖表、照片、畫像、雕塑等1000餘件,形象系統地介紹了李時珍的生平和《本草綱目》的偉大成就。藏品中有諸多古籍善本,自明清以來《本草綱目》各種版本彌足珍貴。

    長沙李時珍塑像

    1983年,李時珍的塑像在湖南長沙落成,系由恢復高考後湖南醫學院(湘雅醫學院)的首屆畢業生捐給母校,塑像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朱惟精親自創作設計,湘雅醫學院老校長、中國著名醫學科學家張孝騫親筆題詞:“精研醫學,勤學先賢,為民服務,又紅又專”。湖南塑像位於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院內,毗鄰美麗的湘雅醫學院近代建築群。

    莫斯科大學李時珍浮雕

  5. 其他人也問了

  6. 家庭背景.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李時珍於湖北省出生. 李時珍一家是醫藥世家: 父親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曾擔任「太醫吏目」的職務(一種御醫官) 哥哥李思珍,同樣學醫於父親. 由於李時珍天資較聰慧,李言聞本打算讓李思珍繼承家業,全力供養李時珍考取功名. 早期經歷. 李時珍自幼便觀察父親診症。 父親醫術高明,鄉人云能治百病. 在耳濡目染下,李時珍的醫術有很大提升. 李時珍雖然熱愛醫學,但父命為重,只好專心考取功名.

  7. 2019年8月5日 · 李時珍為人清高,受不了宮廷的條條款款,又仗義執言,與太醫院的氛圍格格不入。 史料記載,他曾勸諫嘉靖皇帝不要服食丹藥,惹得皇帝大怒。 後來李時珍索性從太醫院辭職還鄉,創立東璧堂,一方面坐堂行醫,懸壺濟世;一方面研究藥物和藥理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