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bbs.voc.com.cn

      圖片: bbs.voc.com.cn

      • 三吏三別是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年)八月創作六首詩的概稱,時值安史之亂,詩中真實地描寫了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在戰亂、黑暗、民不聊生的社會動盪時期所受的痛苦和災難,生動地展現出平民悽慘的生活悲劇。
      www.wikiwand.com/zh-tw/三吏三别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三吏三別 是 杜甫 在 乾元 二年(759年)八月創作六首詩的概稱 [1],時值 安史之亂,詩中真實地描寫了 縣吏 、 關吏 、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在戰亂、黑暗、民不聊生的社會動盪時期所受的痛苦和災難,生動地展現出平民悽慘的生活悲劇。. 杜甫目睹了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簡介
    • 無家別
    • 垂老別
    • 新婚別
    • 創作三別的背景年代

    三別唐代詩人杜甫所作,是指《新婚別》、《無家別 》、《垂老別》。詩人耳聞目睹了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

    •作品名稱:三別

    •作品別名:《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創作年代: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杜甫

    三別為唐代詩人杜甫所作。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子儀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其中,三別是指《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

    原文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訊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盪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譯文

    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裡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鄉里百餘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活著的沒有訊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 因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見空巷,日色無光,一片蕭條悽慘的景象。 只能面對著一隻只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狸。 四鄰還剩些什麼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 宿鳥總是留戀著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 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著澆田。 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徵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 雖然在家鄉州縣服役,家裡也沒什麼可帶。 近處去,我只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 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 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么當啊?

    題解

    寫鄴城敗後還鄉無家可歸、重又被征的軍人,通過他的遭遇反映出農村的凋敝荒蕪。

    原文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注釋

    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垂老:將老。 焉用:猶哪用。身獨完:獨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投杖:扔掉拐杖。 骨髓乾:形容筋骨衰老。 介冑:猶甲冑,鎧甲和頭盔。 長揖: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歲暮:年底。 孰知:即熟知,深知。 加餐:多進飲食。 土門:即土門口,在今河陽孟縣附近,是當時唐軍防守的重要據點。壁:壁壘。 杏園:在今河南汲縣東南,為當時唐軍防守的重要據點。 勢異:形勢不同。 豈擇:豈能選擇。端:端緒、思緒。 遲回:徘徊。竟:終。 被岡巒:布滿山岡。 丹:紅。流血多,故川原染紅。 盤桓:留戀不忍離去。 蓬室:茅屋。 塌然:形容肝腸寸斷的樣子。摧肺肝:形容極度悲痛。

    譯文

    四野硝煙真叫人一刻不安,棲身無所正當這風燭殘年。 子孫們在戰場上盡都殉難,兵荒馬亂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門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為我流淚辛酸。 慶幸的牙齒完好胃口不減,悲傷的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兒既披戴盔甲從戎征戰,也只好長揖不拜辭別長官。 老伴聞說睡路上聲聲哀喚,嚴冬臘月仍然是褲薄衣單。 明知道死別最後一次見面,貧賤夫妻怎么不憐她饑寒。 今朝離去永不能回返家園,猶聽她再三勸我努力加餐。 土門關深溝高壘防守堅嚴,杏園鎮天險足恃偷渡實難。 形勢變不比當年鄴城之戰,縱然是死去時間也有寬限。 人生世上都有個離合悲歡,那管你饑寒交迫衰老病殘。 想以前少壯年華國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躕長吁短嘆。 普天下應徵入伍戒備森嚴,戰爭的烽火已瀰漫了崗巒。 屍骸積山一草一木變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紅遍。 戰火遍地何處覓人間樂園,勤王殺敵又豈敢猶豫盤桓。 毅然地拋棄茅棚奔赴前線,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斷肺肝。

    原文

    兔絲附蓬麻⑴,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⑵。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⑶。 妾身未分明⑷,何以拜姑嫜⑸?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⑹。 生女有所歸⑺,雞狗亦得將⑻。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⑼。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⑽。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⑾。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⑿。 羅襦不復施⒀,對君洗紅妝⒁。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⒂。 人事多錯迕⒃,與君永相望⒄。

    注釋

    1.菟絲:即菟絲子,一種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幹上生長。比喻女子嫁給征夫,相處難久。 2.無乃:豈不是。 3.河陽:今河南孟縣,當時唐軍與叛軍在此對峙。 4.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習俗,嫁後三日,始上墳告廟,才算成婚。僅宿一夜,婚禮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5.姑嫜:婆婆、公公。 6.藏:躲藏,不隨便見外人。 7.歸:古代女子出嫁稱“歸”。 8.將:帶領,相隨。這兩句即俗語所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9.迫:煎熬、壓抑。中腸:內心。 10.蒼黃:倉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煩。 11.事戎行:從軍打仗。 12.久致:許久才製成。襦:短襖。裳:下衣。 13.不復施:不再穿。 14.洗紅妝: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5.雙翔:成雙成對地一起飛翔。此句寫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對那些能夠成雙成對的鳥兒的羨慕。 16.錯迕:差錯,不如意。 17.永相望:永遠盼望重聚。表示對丈夫的愛情始終不渝。

    譯文

    菟絲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纏繞,它的蔓兒怎么能爬得遠! 把女兒嫁給就要從軍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丟在大路旁邊! 我和你做了結髮夫妻,連床蓆一次也沒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親,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別,這婚期豈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陽去作戰,離家雖然不遠,可已經是邊防前線; 我們還沒有舉行拜祭祖先的大禮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見? 我做女兒的時光,不論黑夜還是白天,爹媽從不讓我拋頭露面; 有道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今我嫁到你家, 爹媽盼的是平平安安你今天就要上戰場,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間; 多想跟你一塊兒去呀,只怕是形勢緊急,軍情多變。 你不用為新婚離別難過啊,要在戰爭中為國家多多出力;婦女跟著軍隊,恐怕會影響士氣。 唉!我本是窮人家女兒,好不容易才制辦了這套絲綢的嫁衣; 我把它脫掉,再當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著你! 你看,天上的鳥兒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不論大的小的,全是成對成雙; 可人世間不如意的事兒本來就多啊,但願你和我兩地同心,永不相忘!

    肅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同年十月,郭子儀率朔方軍會同回紇兵收復西京長安,唐軍乘勝追擊,隨後收復東京洛陽。安慶緒逃奔河北,以重兵占據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北臨漳縣)等七郡六十餘城。乾元元年(758)九月,肅宗令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度使,率兵數十萬圍攻鄴城,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統帥軍隊。由於肅宗的猜忌無能,唐軍上下解體,士氣低落,在次年三月,全軍潰敗,“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資治通鑑·唐紀》肅宗乾元二年)。為了進行新的反攻,唐王朝必須組織新的軍隊,犧牲的士兵,原都是平民百姓,新的士兵,當然還得由未犧牲的百姓充當,災難又落到百姓的頭上。

    乾元元年六月,肅宗大舉貶斥以房琯為首的舊黨人物,杜甫被貶為華州(治所在今陝西華縣)司功參軍。同年冬,從華州赴洛陽探親。次年離開洛陽,回華州任所,途經新安(今河南新安縣)、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石壕(在今河南陝縣東南)等地,目睹這場戰爭給百姓造成的巨大災難,特別是征丁抓夫的慘狀,寫了《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六首詩。相州潰敗,這對當時社會有著極大影響的事件,在正史中卻以簡單的幾筆帶過。杜甫這組詩,對此作了極其真實、具體、深刻的反映,成為後人了解唐代社會的珍貴文獻,這正是杜詩作為“詩史”能夠補充正史、超過正史的地方。 根據唐代的兵制,徵兵的對象是年滿二十三歲的成丁,一戶有三丁則征一人。但在杜甫詩中,情況已全然不同。在新安縣,由於壯丁都已入伍,無丁可征,只得退而求其次,征未成丁的中男,但沒有人去想一想:“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當然更沒有人去理會新娘哀惋的呼問:“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即使在戰爭中逃出了死神的魔掌,也跳不出官府強征入伍的巨網。石壕村的情景更加悽慘,那個老婦已有兩個兒子戰死,家中惟剩衣不蔽體的媳婦,以及嗷嗷待哺的孫兒,但為了應付征役,竟然也被抓去當差。與她同命運的是一個老翁,子孫都已陣亡,自身依然難保,投杖從戎,使同行的人也為之辛酸。這組詩寫戰亂中丁男俱盡,役及老婦,男女怨曠、家破人亡的慘酷景象,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但即使在這種幾乎無法生存的境地中,一貫含辛茹苦、忍辱負重的百姓,居然還是忍了下來。統治者眼中的愚民、頑民、刁民,在國難當頭之時,表現得異常通情達理。統治者播下禍種,造成災難,毀掉多少家庭;而普通的百姓,為了紓救國難,吞食了苦果,承受了犧牲。儘管兒已陣亡、孫幼待哺,《石壕吏》中的老婦還是表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儘管子孫陣亡,老妻無依,心中慘切,愁緒萬端,《垂老別》中的老翁,還是毅然作奮身保國之語:“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崗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儘管新婚之夜即生離死別之時,心亂如麻,柔腸寸斷,《新婚別》中的新娘還是這樣勉勵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儘管生不能養,死不能葬,母子飲恨,終身酸嘶,《無家別》中的單身漢,還是以此自解:“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家鄉既盪盡,遠近理亦齊。”在如此悲慘的狀況下,竟能說出如此感人的言語,無怪後人讀了這些詩,只覺血淚滿紙,聲情宛然。辭雖曠達,意彌沉痛,真椎心刻骨、至性至情之言。

    在新安道中,杜甫對那些被強征入伍的士兵,尚能作些寬慰勸勉之語,當他離開石壕村時,面對嗚咽不止的老翁,已經無話可說了。到寫“三別”之時,詩人甚至放棄了“三吏”中所用的問答體的形式,讓那些不幸的行者自己出來講話,直敘其哀怨。這決不是詩人的態度越來越冷靜,越來越客觀,恰恰相反,他的感情變得越來越沉痛,越來越憤激。詩人在石壕村的沉默,是因為面對這種不幸,空泛的勸慰已經毫無意義,是因為詩人的隱痛,已經難以言喻。當他作“三別”的時候,已經不可能再站在一旁,作客觀的描述。他寫《新婚別》,己經化身為那個新娘;他寫《垂老別》,已經化身為那個老翁;他寫《無家別》,已經化身為那個單身漢。這些敘述,似乎不是他在一旁聽來的,而是從他的肺腑中流出,出自他切身的感受,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惟其如此,才能寫得這樣逼真、這樣深情、這樣動人。

  3. 2017年10月22日 · 杜甫三吏」、「三」 指的是〈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及〈新婚別〉〈垂老〉〈無家別〉六首。 這六首詩創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 杜甫〈三別詩〉: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原文+翻譯)-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痞客邦

    • 《 石壕吏》唐朝·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 新婚别》宋朝·杜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 《 新安吏》唐朝·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
    • 《 无家别》唐朝·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4. 三吏三别 是 杜甫 在 乾元 二年(759年)八月創作六首詩的概稱 [1],時值 安史之亂,詩中真实地描写了 县吏 、 关吏 、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在战乱、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动荡时期所受的痛苦和灾难,生动地展现出平民凄惨的生活悲剧。. 杜甫 ...

  5. 杜甫“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 這首詩采用獨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6. 新婚別》是唐代詩人 杜甫 創作的新題 樂府 組詩“ 三吏三別 ”之一。 此詩描寫了一對新婚夫妻的離別,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 結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趕赴戰場,新娘雖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樣認識到,丈夫的生死、愛情的存亡,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是不可分割地連結在一起的,要實現幸福的愛情理想,必須作出犧牲。 於是,她強忍悲痛鼓勵丈夫參軍,同時堅定地表達至死不渝的愛情誓言。 全詩模擬新婦的口吻自訴怨情,寫出了當時人民面對戰爭的態度和複雜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戰爭帶給人民的巨大不幸。 這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既有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又具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新婚別.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作者:杜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