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杜甫的小至原文及翻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注释 【按】诗写冬至前后时令变

    • 概览
    • 作品原文
    • 注释译文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作者简介
    • 作品争议

    [xiǎo zhì]

    唐代杜甫诗作

    展开3个同名词条

    《小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交代时间,一个“催”字奠定了全诗愁闷的基调;颔联写人的活动,颈联写自然景物的变化,让人感到天气渐暖、春天将近的一丝喜悦,尾联转而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处异乡而不免悲从中来,于是邀儿子一起借酒消愁。全诗选材典型,“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小至1

    天时人事日相催2,冬至阳生春又来3。

    刺绣五纹添弱线4,吹葭六琯动浮灰5。

    岸容待腊将舒柳6,山意冲寒欲放梅7。

    词句注释

    1.1. 小至:《全唐诗》于题下注:“至前一日,即《会要》小冬日。” 2.2. 天时人事: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的事情。天时,指自然变化的时序。人事,人世间事。日相催:逐日相催。 3.3. 阳生:阳气初生,古人认为到冬至那天阴气极盛而新的一线阳气刚刚产生。 4.4. 五纹:五色彩线。纹,一作“文”。添弱线:据史书记载,古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刺绣女工每日的工作量要比前一日增加一线之工。 5.5. 吹葭(jiā)六琯(guǎn)动浮灰:古代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乐律(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的玉管内,每月节气到来,相应律管里的灰就自动飞出。葭,初生的芦苇,诗中指代芦苇内膜烧成的灰。六琯,亦作六管,指用玉制成的确定音律的律管,律管共十二支,分六律、六吕,故称。浮,一作“飞”。 6.6. 岸容:河岸的容貌,诗中指水边景象。待腊(là):待到腊月时分。腊,腊月,农历十二月。舒柳:指柳叶萌生,枝条柔和。舒,舒放,萌发。 7.7. 放:一作“破”。 8.8. 云物:本指太阳旁边云气的色彩形状,这里就是指景物。不殊:没有区别。乡国:即家乡。 9.9. 覆杯:尽饮。覆,倾,倒。

    白话译文

    四时变幻,人事更替,冬至后阳气上升,春意萌动。 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芦管吹灰则知冬至已到。 腊月到来,岸边的柳树开始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我叫小儿干尽杯中酒,不要辜负了眼前的良辰美景。

    《小至》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或次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漂泊在夔州(今重庆奉节),逢冬至日,想到自己漂泊异乡,不禁感慨万千。

    文学赏析

    《小至》开篇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二句是总起,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诗题紧扣,同时给人以紧迫感:时间飞逝,转眼又是冬去春来。中间四句是分承,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和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其中,“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二句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别出心裁,用刺绣添线、葭管飞灰,进一步点明季节变化;“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二句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用柳叶“将舒”承一“容”字,使人产生柳叶如眉的联想,以梅花“欲放”承一“意”字,给人以梅若有情的感觉,富有动感特征,蕴含着生命的张力,体现出春临大地的蓬勃生机。虽然春天容易引发乡愁,但诗人的乡愁却是乐观向上的,故诗最后的“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二句以抒情作结,奉劝世人干尽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 全诗立意高远,选材典型,遣字铸辞,精工切贴,紧紧围绕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叙事、写景、抒感,“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渐次由开端时光逼人的感触演进为新春将临的欣慰,过渡得十分自然,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朱瀚:将舒承容,欲放承意,用字精贴如此。(《杜诗详注》) 清代仇兆鳌:①上六冬至景事,下则对酒思乡也。②一年各有时事,到冬至春来,而岁功将尽,故云相催。线揆景、灰候气,此承冬至。柳将舒、梅欲放,此承春来。或以三四贴人事,五六贴天时,似是而非。首句“天时人事”,原从已往说到现在,且三四亦正言天时,不得分属也。(《杜诗详注》)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于此诗题下注:“《唐会要》:‘开元八年,中书门下奏开元新格,冬至日祀圜丘,遂用小至日视朝。’相传,小至为冬至前一日,据《会要》小至是第二日。《杜臆》:‘若以小至为冬至前一日,则诗不当云添线、动灰矣。’薛梦符谓:“阳大阴小,冬至阴极,故曰小至。”此说亦非冬至一阳初生,不当取阴小之义。” 据此可知,对于此诗题目“小至”共有三种解读:

    ①小至为冬至前一日:杜佑《通典·卷七十·元正冬至受朝贺》载:“大唐开元八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曰:‘伏以冬至,一阳始生,万物潜动,所以自古圣帝明王,皆此日朝万国,观云物。礼之大者,莫逾是时。其日亦祀圜丘,皆令摄官行事,质明既毕,日出视朝,国家以来,更无改易。缘修新格将毕,其日祀圜丘,遂改用小冬日受朝。若亲拜南郊,受朝须改,既令摄祭,理不可移,伏请改正。’从之。因敕,自今以后,冬至日受朝,永为恒式。”明末清初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时于此诗题下注:“《唐会要》:‘开元八年,中书门下奏开元新格,冬至日祀圜丘,遂用小冬日视朝。’按:小冬日即小至也。邵宝曰:‘小至谓至前一日,如小寒食之类。’”就文本来看,钱谦益和仇兆鳌所引《唐会要》的文字似是对《通典》的隐括。据《唐会要·卷二十四》(闽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若依“新格”,则改立冬日受朝;若依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敕令,则冬至日仍然受朝。总而言之,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时并无所谓的“遂用小冬日视朝”或“遂用小至日视朝”。

    ②小至为冬至后一日:湖南诗中有《小寒食舟中作》七律一首,其首句是“佳辰强饮食犹寒”,由此可知唐人叫寒食的次日为小寒食。按照“小”字的这个用法,唐人也可能叫冬至后一日为“小至”,这与此诗用意使事也没有不合之处。同时,结合说法①和仇兆鳌的注解来看,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十一月的《冬至取次日朝贺敕》(见《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似可为此说佐证。

    ③小至即冬至:宋代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载:“子美有《小至》诗,说者谓冬至前一日为小至。卢照邻《年日述怀》云:‘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是以元日为小岁。以此观之,子美之小至即冬至也。”同时,有学者颇疑此诗诗题“小至”的“小”字是“冬”字的坏字而抄者误以为“小”。

  2. 小至. 杜甫 〔唐代〕.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浮灰 一作: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事逐日相催,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也就快来了。 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律管内的灰相应飞出则知冬至已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让小儿斟满美酒,一饮而尽。 注释. 小至:《全唐诗》于题下注:“至前一日,即《会要》小冬日。 天时人事: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的事情。 天时,指自然变化的时序。 人事,人世间事。 日相催:逐日相催。

  3. 诗圣杜《小》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4. 小至. 唐代: 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時光, 生活. 譯文及注釋. 天時人事,每天變化得很快,轉眼又到冬至了,過了冬至白日漸長,天氣日漸回暖,春天即將回來了。 刺繡女工因白晝變長而可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臘月快點的過去,好讓柳樹舒展枝條,抽出新芽,山也要衝破寒氣,好讓梅花開放。 我雖然身處異鄉,但這裡的景物與故鄉的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因此,讓小兒斟上酒來,一飲而盡。 注釋. ⑴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說指冬至日的第二天. ⑵五紋:指五色彩線。 《唐雜錄》載,冬至後日漸長,宮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線之功。

  5. 詩圣杜甫《小至》詩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第二(一說前一天)。 《小至》寫冬至前后的時令變化,不僅用刺繡添線寫出了白晝增長,還用河邊柳樹即將泛綠,山上梅花沖寒欲放,生動地寫出了冬天里孕育著春天的景象。

  6. 诗圣杜《小》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