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陈兆焯CHAN Siu-cheuk,Alman,1960年代-),香港出生。. 小学毕业于牛头角天主教小学,中五毕业于宁波公学,中五后往加拿大西方圣三一大学 (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读书,回港后曾在大学做研究,后曾在汇基书院任教物理、化学、电脑和数学等科目。. 后期成立 ...

    • 概览
    • 简介
    • 历任校长
    • 校服
    • 校内组织
    • 校刊
    • 制服团体

    位于香港的学校

    陈瑞祺(喇沙)书院(Chan Sui Ki (La Salle) College,简称CSK)成立于1969年,是喇沙修士会于香港成立的第四所中学。著名校友有填词人林夕、艺员蔡子健、商业电台DJ王郁、谢昭仁及有线新闻记者罗晖翔等。

    陈瑞祺(喇沙)书院前身为喇沙夜中学,以位于九龙喇沙利道的喇沙书院作校址。在陈瑞祺先生之儿子陈经轮的捐助下,1969年9月3日迁入位于何文田常和街4号的校舍,易名陈瑞祺(喇沙)书院。1970年2月12日正式开幕。学校现为日校,是香港其中一所英文津贴男子中学。

    1969 - 1970 Rev. Bro. Herman Michael Fenton (贺文修士)

    1970 - 1991 Rev. Bro. Eugene Sharkey (于真修士)

    1991 - 1995 Rev. Bro. Thomas Blake Lawrence (罗伦士修士)

    1995 - 2005 李炳强先生(Mr. B.K. Lee)

    陈瑞祺(喇沙)书院的夏季与冬季校服大同小异。夏季为纯白衬衣、黑西裤、白袜或黑袜、黑色结带皮鞋,并须结上领带;冬季时学生可自由选择穿上学校标准的枣红色毛衫和校褛。在1997年秋季前,学生须在领带上扣上小型校徽(现为体育校队徽号),但因设计问题常常松脱遗失,故在1997年秋季的新学年,改在衬衣左边口袋上方扣上金属较大的正规校徽。但大型校徽只维持了数年就成为历史,恢复使用小型校徽。

    该校的领带分黑底和红底两种,上面用金线排列绣上喇沙会的三个断开倒山型图案(Three Chevrons),象征喇沙会学校成员对教会和国家长久而忠诚的侍奉。黑底为一般学生所用,而红底为学长所用。每年秋季,学校都会举行学长就职仪式,并在全体师生前向各准学长颁上红底领带,因此红色领带一向被视为荣誉象征。

    学长会(Prefectorial Board):自创校起已成立,在学生会成立前,主要负责学生纪律、学生福利、课外活动协调等工作,并担当起师生沟通的重要角色。现主要负责学生纪律工作。

    学生会(Student Association):于1998至1999年度成立,首任干事会会长由该校第一位会考十优状元黄加霖先生担任。现主要负责学生福利工作。

    陈瑞祺(喇沙)书院校刊自创校起已推出,当中曾于第三期停刊一年,及后于每年度均有校刊推出,是乃陈瑞祺(喇沙)书院值得纪念的历史之一。自创刊号起,校刊一直以报导学校生活为主,及至1999-2000年度校刊(该年度校刊中文部总编辑为罗晖翔先生,现任有线电视新闻部记者;英文部总编辑为黄家倩先生)推行改革,自当年起加插报导学校行政架构部份。但由2005-2006年度起,校刊的方针将改由报导学生在校生活为主。

    2005-2006年度,校报(祺粹)出版亦将合并于校刊中,每年出版两次。

    ★香港航空青年团第五中队 Hong Kong Air Cadet Corps No.5 (CSK) Squadron

    香港航空青年团(已撤离本校比更改了中团编号)

    ★Hong Kong Red Cross

    香港红十字会青年团第五十二团(Hong Kong Red Cross Youth Unit 52):于1972年6月3日成立,现主要负责学校医疗救伤服务。

    ★Hong Kong Scouts

    香港童军九龙第二佰零伍童军旅于1969年随开校成立,隶属于九龙地域何文田区。旅巾以红色为底色,并镶以黄色边。现时此童军旅设有小童军团(5-8岁)、幼童军团(7-12岁)、童军团(11-16岁)、深资童军团(15-20岁)及乐行童军团(18-25岁),成员连领袖共有近三百人,是何文田区内数一数二的大旅团。此旅团虽然建基于陈瑞祺(喇沙)书院,但成员之中,亦有不少团员是经团员介绍或由外界招募而加入的,因此成员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此童军旅旅长为雷健泉先生,现职香港童军青少年活动署助理总部总监(童军),同时为香港航天学会总干事,不时将航天科技引入童军活动之中,所以二零伍旅亦是首个举办太空训练的香港童军旅。

  2. 《九龙城寨》是香港地区2011年一漫年出版社出版的冒险格斗类型少年漫画,作者是 司徒剑桥 ,共两部。 中文名. 九龙城寨. 作 者. 司徒剑桥. 类 型. 少年漫画. 原作者. 余儿. 地 区. 香港. 出版社. 一漫年出版有限公司 [1] 出版时间. 2011年7月29日. 页 数. 144 页. 装 帧. 平装. ISBN. 9789888105625. 题 材. 冒险格斗. 漫画状态. 已完结. 目录. 1 剧情简介. 2 分部剧情. 3 第一部目录. 4 主要角色. 5 作者介绍. 剧情简介. 播报.

  3. ISBN. 9789628996643. 目录. 1 内容介绍. 2 作者介绍. 内容介绍. 播报. 编辑. 这 个 月 来 , 全 港 民 望 至 高 的 大 概 是 基 督 教 正 生 书 院 上 下 师 生 。 如 果 媒 体 报 道 已 叫 你 的 心 融 化 , 那 麼 你 一 定 要 看 看 他 们 亲 手 写 的 文 字 。 这 本 小 书 收 录 了 十 多 位 正 生 同 学 的 分 享 , 是 少 年 人 的 告 白 。 经 过 梅 窝 的 洗 礼 , 他 们 所 得 著 的 是 : 「 这 是 从 来 没 有 见 过 的 事 , 一 个 陌 生 人 也 对 我 有 期 望 , 我 觉 得 很 感 动 。

  4. 内容简介. 由官学到书院. 本书试图通过对「南宋书院复兴运动」此一历史过程的分析,讨论书院如何发展并延续成为此下千年中国历史上私学理想的象徵。 本书将理想的书院制度置于现实的历史环境中,检视南宋书院的理念如何因回应两宋的科举制度与北宋的教育改革而成立,书院制度的新典范如何在旧传统上形成,如何结合官方制度与私学精神,在当时社会教育普及的需求中,这种特质如何被灵活地运用而呈现不同于单纯「私学」的多样面貌,但官与私的紧张性又如何使书院面临「官学化」的危机,并探讨为何书院在实际上纷杂多歧的制度表现中,仍得以维持其理念上统一的理想形象,这种新的书院理想出现的意义又应如何从宋以下新兴科举社会中士人阶层及其独立价值的形成来理解。 [1]

  5. 陈新安是新亚校友,1986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1988年取得解剖学硕士学位,同年赴英国 牛津大学 修读神经科学博士,于1991年返港后加入香港中文大学解剖学系(现为生物医学学院)任教,1992年开始于新亚书院服务。 [1] 陈新安先后于新亚书院担任多个委员会职务,包括常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学生纪律委员会、奖助学金委员会、书院历史委员会等;其他重要岗位还包括新亚书院院务委员会推举校董(自2009年起)、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自2009年起)、餐厅管理委员会主席(2007至2009年,现为委员)、学生辅导长(1998至2000年)等。 [3]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陈新安的研究方向为神经轴突生长和引导的机制,以及眼睛退行性和炎症性疾病的防护方法。 [1] 奖项.

  6. 《乐善堂全集》是 弘历 在 藩邸 时期 诗文 作品的集结,集中显示了年轻皇子弘历的理想、抱负、情趣以及闲适恬淡的心境。 其中浸透着正统 儒家 的理念。 雍正八年(1730年)冬由其弟 弘昼 、大学士 鄂尔泰 、 张廷玉 等作序,翌年由 朱轼 、 蔡世远 等作序,十年又有 允禄 、允礼、 允禧 等作序。 乾隆帝 弘历即位之初, 《乐善堂全集》 付梓行世,最早的版本是乾隆二年(1737年)的,一共四十四卷。 书 名. 《乐善堂全集》 别 名. 《乐善堂文钞》 作 者. 弘历. 类 别. 诗文集. 出版时间.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 目录. 1 名称来源. 2 出版背景. 3 历史沿革. 4 作品规模. 5 版本沿革. 名称来源. 播报. 编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