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0月11日 · 題目字眼容易理解,不少考生代入個人經歷寫校園生活,但忽略句中的關鍵詞「一起生活」。. 若寫作時沒有緊扣「校服參與其中」及主人「一起」生活的片段,只以觀察角度敘述校園經歷,會視作離題,將嚴重失分。. 文:張碩. 是一套校服 ...

  2. 2022年3月22日 · 「對不起我有活動你自己做吧。 」「抱歉我真的沒有時間,向華你一定可以完成吧! 」當時的我雖不情願,但還未想好拒絕的話就被早已形成習慣的回覆打斷:「好……好吧! 」四人報告做不完時,母親只得在半夜一邊幫我趕工,一邊說:「向華,你就是太軟弱,才被迫至如此田地! 」 (2) 我一直不懂保護自己的權益,長大後也沒有改善。 朋友借錢、同事推卸工作,我一直逆來順受。 在如此黑暗的社會中,當時我仍相信世界上會有無形的一道光點亮我的人生。 因此,我還是過着我的人生,每天在鳥籠般的劏房中醒來,接手不屬於我的責任,失去本屬於我的權利。 每天的壓榨之後,我和母親的這個窩居就成了我們最後的一絲溫暖,讓我們得以在昏暗的世界苟延殘喘。 (3)

  3. 「有你有」589場次跑取位不順第六,重組之後表現比二、三名「謙謙君子」及「鑽石寶寶」更佳,實力在此應最高。上仗換艾道拿遇上難追場地後上第三完全證明這點,但今場十二檔必須再留後,若場地繼續難追可能又止於接近,但場地回復正常有可能橫掃。

  4. 2021年1月22日 · [2021.01.22] 發表 推文.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 (第1段)喜歡節日,尤其中國的節日,每逢過年過節,總忙於張羅一切。 朋友不明白,獨自生活,緣何老不嫌煩,仍生出這許多興味來。 中國節日的本色,生於民間,長於民間,無論時代潮流怎樣更替改變,年青世代如何輕視排斥,與我並無隔礙。 香港的傳統習俗雖漸沒落,「年」的氣氛也還是有的,每次它來訪,就在我家廳房大搖大擺,從不受絲毫委屈,它的顏色氣味,自然從門縫窗隙,一點點滲進來。 (第2段)過年前,學會蒸糕,有蘿蔔糕、馬蹄糕,以至紅豆、馬豆、芋頭亦想一網打盡,蒸壞了,大不了重頭來過。 耐性毅力是有回報的,當把一盤盤熱騰騰香味四溢的糕粿,從鍋裡捧出來的時候,蒸氣化作「年」的樣子,半空裡對微笑。

  5. 2024年5月29日 · 直至今天,和前輩仍未曾碰面,現在卻共同永留於書頁,這真是奇妙的書緣。同學們,試想像你今天呈交的習作,經老師介紹,得到前輩作家欣賞,並邀合作,這份興奮,不論是十四歲少年,還是四十歲如,相信都是同樣難忘。幻象顯真 也可成真

  6. 2022年1月11日 · 文章描述「」想成為教師的理想備受親友的反對與質疑,只有一心明白「」內心的想法,願意在眾人前為「」辯解,給予追尋夢想的支持與鼓勵,令我明白一心是「真正了解我」,是能令「我」志向更為堅定的知己。

  7. 2020年10月27日 · 解說. 予,第一身代詞,文言第一身代詞很豐富,有吾、、余、予等至少7、8個,到了白話,只剩孤單一個「」字。 「豈……哉」,是文言習見的反詰句式;「豈好辯哉」,表達了孟子本來不想人辯論。 不得已,也可以看成是三音節的詞彙;已,停止;不能停止,即欲罷 (罷,也就是停止)不能,非出於本意,無可奈何地不得不如此。 也,表示十分肯定的語氣。 孟子就什麼議題迫不得已地辯論? 誰辯論? 〈魚所欲也〉一章出自《孟子?告子》篇,前文是孟子與告子有關人性的一連串辯論。 告子認為,人性天生如同白紙,無所謂善或不善,受後天影響,才有了善不善的分殊。 孟子反對,他秉承孔子,堅守人與生俱來能同情別人,不忍心別人受傷害的根本信念,簡言之,人性本來善良。 這是儒家的終極關懷,不能失守,孟子的確不得不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