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詞的下片望月懷人。「轉朱閣,低綺戶」,表面上寫月,實際是寫未能入眠而在月下徘徊良久的自己。「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以輕歎的語調,抒發佳節思親的心情。然而,詞人心境曠達,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作自我開解。結尾兩句寄寓了希望和祝福,「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超越空間的阻隔,表達了蘇軾對弟弟的思念, 也道出千古以來離人的心聲。
      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commended-passages/KS3_17.pdf
  1. 其他人也問了

  2. (1) 試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蘇幕遮‧碧雲天》抒發的感情,完成以下題目。(可選多於一項) ( 2分)【整合】 思念 故鄉 思念 親人 有志 難伸 (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 《蘇幕遮‧碧雲天》

  3. 2022年9月25日 · 水調歌頭》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詞通過對圓月的描寫來抒情: (1)上片:觸景生情。 由皎潔的圓月,想到要超脫塵俗,回到月宮,但又恐怕抵受不住那裏的寒意,以此表達自己被貶的寂寞情懷及「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思想矛盾。

  4. 水調歌頭闋望月,闋懷人。 詞的開頭是一個問句,問青天上明月幾時有,寫法與李白《把酒問月》很相似。 蘇軾大概是很喜歡李白這首詩,更模仿他的寫法。

  5. 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 屈原 的《天問》和 李白 的《把酒問月》相似之處。

  6. 2018年7月19日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詞作上片問天反映執著人生,下片問月表現善處人生。 落筆瀟灑,舒捲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 【原文】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⑴,歡飲達旦⑵,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⑶。 (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⑷。 不知天上宮闕⑸,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⑹,又恐瓊樓玉宇⑺,高處不勝寒⑻。 起舞弄清影⑼,何似在人間⑽? 轉朱閣,低綺 [qǐ]戶,照無眠⑾。

  7.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是 宋代 大文學家 蘇軾 公元1076年(宋神宗 熙寧九年) 中秋 在密州(今山東省 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 蘇轍 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外文名稱:The moon will have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作品別名:《水調歌頭·中秋》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全宋詞》 文學體裁:宋詞. 作者: 蘇軾. 作者朝代: 北宋. 分類: 長調. 作品原文. 水調歌頭.

  8. 蘇軾的《水調歌頭》,向來 公認為 寫中秋之佳作。作品記述月圓之夜,把酒賞月的情景, 藉此抒發對弟弟的思念和心中的落寞 。詞分上、下兩 片。上片由嚮往月宮寫起,以留戀人間作結;下片由傷離怨別寫起,以寬 解祝福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