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22日 · Share.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除了房屋短缺這個根本問題外香港有製造民怨的民生三座大山」(註1),就是港鐵領展和公積金對冲前兩者都涉及政府功能公司化和公共資產股票化損害政府的行政權分別只在部分出售港鐵和全部出售領展)。 對於民間的不滿政府似乎滯留在無計可施的境地領展的故事較早時寫了今次談港鐵。 公私不分的混合體. 港鐵全名「香港鐵路公司」,多年來借鐵路建設為名,從政府手中取得土地供應權和規劃權,參與地產遊戲,化身實質意義的地產商,藉政府給他們的社會資源在地產和物業管理方面賺大錢,卻沒有把賺到的錢讓利予搭車的普羅市民,盈利不絕而車費只升不減,惹起公憤。

  2. 2021年9月26日 · 我地想城市的幕後製作人員」:由一條鐵看香港的工業政策與規劃. 文章日期:2021年09月26日. Share. 圖1(黃熙麗提供). 【明報專訊】考考你識唔識呢條鐵:以下金屬製品大家或許未見過,但對城市運作不可或缺,猜猜是什麼?. (見圖1、圖2、圖3 ...

  3. 2023年1月15日 · 【明報專訊】唔起又起、話起又唔起,2014年鐵路發展策略提出的「東九龍線」多年沒着落,最近終於有眉目,政府在「三三路」公眾諮詢文件中建議不挖地底,改建高架無軌捷運。 「過山線」講了超過10年,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問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他回顧香港鐵路規劃,並評價:「篤、篤、篤就覺得好過癮,真係要去做呢,根本沒可能符合成本效益。 」是否白搞一場? 在三三路宏圖裏,我們從一條地區支線之死透視香港規劃方向,以及從中討論新可能。 評估不足 重複犯錯. 熊永達說:「香港現在做了幾次鐵路發展研究,最後那次是2014年,也是根據以往研究執藥,沒很認真去做。

  4. 2023年10月8日 · 【明報專訊】我人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市民其中一個熱門的生活話題是港鐵公司在這處通勤列車服務管理糟糕,通勤列車班次持續不足混亂,網上怨聲不少。 這印象和我們對港鐵先前得到國際鐵路管理不少大獎很是不同。 查看港鐵(MTR)年報,瑞典是眾多海外業務中唯一虧損的項目,奇怪的是疫情最嚴重的2022年上半年都祇是虧損約1200萬元,到2023年社會復常的上半年竟虧損近3億。 究竟這盤生意失敗背後是什麼故事? 問:程展緯。 香港藝術家,一直關注勞工福利,在港鐵任清潔工逾年,爭取外判合約工作時薪與食環署外判工看齊,但未成功。 答:Marta和Lina,前者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列車乘務員(tågvärd),因職位被削而面臨解僱,二人均有參與議會交通事務諮詢工作。

  5. 2023年3月26日 · 根據2021年一名官員回應一名議員的提問註2),「有關的基本業務利潤涵蓋港鐵公司所有業務的利潤即香港客運業務香港車站商務香港物業租賃和管理業務物業發展及港鐵公司經營非本地業務所得的利潤投資物業重估所得的利潤除外)」。 現在只把「香港物業發展利潤」納入方程式,其他多項利潤則大條道理排除在機制外,算是「掛了一個鈎」同時「甩了多個鈎」嗎? 3.股東大會龍門任搬. 重看2017年時任運房局長張炳良的記者會,還有一點足證政府今天推銷「嘩,我哋將物業利潤掛了鈎」並非石破天驚之舉,很可能對票價調整根本不構成實質影響。 當年社會當然也有聲音要求機制與利潤掛鈎,政府最終卻沒有改動方程式,改為要求港鐵在方程式之上,每年減0.6百分點,並按「分享利潤機制」長期提供折扣。 張炳良當時的解釋是:

  6. 2021年10月24日 · 港鐵在2013年3月開始於旁邊興建宋皇臺站出入口接駁行人隧道影響行車線並將路旁泊車位移走。 恒地於2018年完成收購,據當時報道指,收購舖位一般不容易,但該批舊樓的地舖悉數完成收購。 乜窿窿:曾經最旺的街. 兩個港鐵出口佔去約三分之一行車路,而另一邊為咪表泊車位,故行車線明顯收窄。 因只有半邊街的商舖,途人均來去匆匆。 地盤旁聽的住宅景輝閣只有28年樓齡,但後來亦被恆地收購,目前正在清拆,將併入4至22號的樓盤中。 舊·時·回·憶. 泰菜集中地 由日旺到夜. 「沒想過地鐵一出來就是我以前的家和舖頭,覺得有點神奇。 」鄭淮楠(阿B)自小就住在南角道22號,即現時正對宋皇臺站B3出口的位置。 他的外婆是九龍城赫赫有名的隆姐,於1980年代從泰國來到香港餐廳打工,生活穩定後便把子女接過來。

  7. 2021年3月21日 · 【明報專訊】政府首份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上周出爐,大目標是2050年前達到全車輛零排放,措施包括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但電動公共交通及商用車就只是繼續推動試驗,力求在約4年後才制訂更具體時間表。 有環團批評全超過九成路邊空氣污染物都是由商用車排放,政府對商用車電動化取態應當更進取,特別是將巴士電動化,對香港來說是令路面空氣變得清新的最有效率方法。 從各地經驗和本地試車往績看來,電動巴士要在香港達到普及應用須勇闖三關。 然而,政府有多大決心? 倫敦、新加坡等地已明確推動電動巴士普及化目標。 電動商用車普及近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