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2月25日 · 王陽明是儒、釋、道三家集大成者,他創建的王陽明心學誕生於500年前,卻熔煉了中華5000年文化的精髓! 王陽明的心學因被肯定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而受到大眾的追捧。

  2. 2024年5月26日 · 陽明學,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號「陽明子」,人稱王陽明)發展的儒家 理學。 元代 至明初以來流行的 程頤 朱熹 一派的 理學 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則繼承宋代 陸九淵 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 ...

  3. 王陽明是宋明儒學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一般學者以他為此階段儒學兩大派系之一心學的代表。 他的學說,以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說最膾炙人口。

  4. 2024年6月5日 · 陽明學,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 元代 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理學強調 格物 以窮理,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

  5. 2019年1月14日 · 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 ,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 下面居士我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 一、心即理. 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起點,王陽明在反思程朱理學的錯誤時,頓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個陽明心學。 所以要理解「心即理」這一命題,我們要先說一說程朱理學。 顧名思義,程朱理學最為尊崇「理」這一概念。 其實他們的學說與老子有相似之處,老子說「道」是宇宙的本原,程朱則說「理」是宇宙的本原。 理與氣(物質)結合生成萬物,萬物都含有理,就像每條河流之中都有一個月亮。 理在自然界表現為自然規律,在人類社會中表現為倫理道德。 人的心中也有理,只要能認識到心中的理,你的所作所為就全部符合道德了,你也就成為聖人了。

  6. 2016年7月7日 · 王陽明最經典的「四句教」,將善惡與心的關係,善惡與格物致知的關係,用簡單的28個字概括出來,但雖然只有28個字,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真的做起來,更是有難度。 10.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人生啟示: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 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2018-05-24. 王陽明卻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參考這位心學大家的故事,我們就會發現,心其實很強大。 2018-07-18. 王陽明 王陽明是明朝的大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寫他是不容易的事,筆者不可能通過一篇短文能將其面面俱到。

  7. 圖釋陽明心學. 王立文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桃園,台灣. 明代大儒王陽明1 生平多波折, 曾在貴州龍場悟道。他提出自己針對格物致知的看法, 並強調致良知, 推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本人發現陽明先生尊孔孟習佛老2, 表面看相當駁雜,淺嚐時覺得他忽儒忽釋或忽道, 似在三系統間跳躍,但將其與梁乃崇提出之修行座標圖稍作對應與調整, 竟看出陽明先生其實自有一套系統,茲將此新修行座標圖與傳習錄中的名言警句對照, 陽明心學不難豁然貫通,陽明心學的修行座標圖,Y 軸代表自性的開展,X 軸代表法性的開展,自性開展順序是正心、 誠意、 致知, 法性開展順序是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兩者發展到極致, 就達到了至善的境界。 關鍵詞: 大學、 至善、心學. 壹、 前言.

  8. 2019年5月8日 · 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 他認為,心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也是其心學說的基本觀點。 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個人都要踐行自覺的道德規範。 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 善與惡產生的源頭是人們自己的心,從“良知”出發,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為聖人。 本書取其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精華,將其與現代思想意識相結合,讓讀者在認識陽明心學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時,還能在現實生活中有效實踐,修練強大內心,隨時排解生活中的煩憂。 是全面把握知行合一人生智慧的通俗讀本,堪稱讀者心靈成長的思想指南,人生成功的智慧寶典。

  9. 2021年5月27日 ·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融合儒釋道三家之精髓, 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不僅可以強化現代人自我調適的能力, 而且可以縮減自我修養的過程,是現代人破除身心迷惘的一帖良方。

  10. 2020年3月4日 · 明朝大思想家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因為當廷反對大宦官劉瑾專權,被廷杖四十,貶謫到貴州龍場當驛丞,從中他悟出「聖人之道,就在我心裡!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506年,明朝大思想家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因為當廷反對大宦官劉瑾專權,被廷杖四十,貶謫到貴州龍場當驛丞。 王陽明赴任途中,為了躲避劉瑾派來追殺的刺客,還曾假裝跳河自盡,千驚萬險,才終於來到了龍場。 當時的龍場是蠻荒之地,山地野人與五湖四海的亡命之徒雜居,極其落後,連書本都難以找到。 生活環境也極差,王陽明的隨從不是經常生病,就是心情憂鬱,陽明更經常躺在棺材裡隨時準備接受死亡。 就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之中,他悟到了一個至理:「聖人之道,就在我心裡! 這就是王陽明輝映千古的「良知之學」。 那麼,「良知」到底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