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原文、譯文、翻譯及賞析_陸游_漢語網. 朝代: 宋代 作者: 陸游. 同類型的詩文: 宋詞三百首 月亮 秋天 愛國. 原文.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 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譯文.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平安烽火映照著高興亭。 擊筑高歌,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引起了收復關中的無限興致。 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云都推開? 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臺,應該在月下佇立,等待著我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注釋. ⑴秋波媚:詞牌名。 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后片兩平韻。 ⑵高興亭:亭名,在南鄭(今屬陜西)內城西北,正對當時在金占領區的長安南山。

  2.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宋代 : 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宋詞三百首 , 月亮 , 秋天 , 愛國. 譯文及注釋.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平安烽火映照著高興亭。 擊築高歌,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引起了收復關中的無限興致。 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雲都推開? 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台,應該在月下佇立,等待著我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注釋. 秋波媚:詞牌名。 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 高興亭:亭名,在南鄭(今屬陝西)內城西北,正對當時在金占領區的長安南山。 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當時 陸游 在南鄭任上。 角聲:行軍打仗用的鼓角之聲。

    • 概览
    • 作品原文
    • 注释译文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作者简介

    宋代陆游词作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秋波媚⑴·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⑵

    秋到边城角声哀⑶,烽火照高台⑷。悲歌击筑⑸,凭高酹酒⑹,此兴悠哉。

    词句注释

    ⑴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⑵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⑶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⑷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⑸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⑹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⑺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⑻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⑼应:应该。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白话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陆游的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却不得志。四十五岁以前,他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春天,当时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

    长安当时在金国的占领区内,长安城南的南山是秦岭的主峰。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陆游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

    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次句写烽火,这是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这说明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官至宝官阁待制。晚年居山阴。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存诗9300多首。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3.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賞析.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陸游四十八歲。 當時他在南鄭(今陝西漢中市)任四川宣撫使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 在這一時期當中,陸游積極向宣撫使王炎獻計獻策,前方的有利形勢以及軍旅中的實際生活激發起作者收復長安的強烈願望。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關心戰事的進展、急於收復長安的熱望與堅定的必勝信念。 與陸游其他詩歌一樣,詞裡洋溢著濃厚的愛國激情。 上片寫登高酹酒。

  4. 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 《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 又《感旧》自注:“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春天,当时 陆游 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 王炎 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

  5.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代 / 陆游.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译文翻译.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 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解释. 秋波媚:词牌名。 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

  6. 2021年1月7日 ·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创作背景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 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