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15日 · 內地宮鬥劇延禧攻略除了後宮爭鬥外秦嵐和吳謹言的姊妹情亦相當感動催淚相隔三年兩人在新劇傳家再度合作雖然飾演親姊妹但因爭奪家族生意的繼承權而鬥餐飽會否再次掀起追劇潮呢

  2. 2023年1月17日 · 「完璧歸趙」發生於公元前283年,是秦昭王在位第二十四年,當時秦國的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雖然對毗連的趙國虎視眈眈,卻只能蠶食欺壓。 秦昭王向趙國提出以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的建議,其實只是存心欺騙,充見他奸詐狡猾。 原文講述楚國人和氏把珍貴的璧玉奉獻給楚厲王,但楚厲王認為那只是普通的石頭,憤而懲罰和氏,下令斬其左腳。 後來楚武王繼位,和氏又前往奉獻璧玉,可是楚武王派工匠檢驗後也認為那只是石頭,斬其右腳以示懲戒。 楚武王逝世,文王繼位,和氏抱玉於楚山下痛哭,哭至淚盡流血。 文王知悉後派人去查問為何他哭得如此悲哀,和氏回答他並非因被斬腳而哭,而是因為珍貴的璞玉被當作石頭,忠貞誠實的人被當成騙子。 於是文王再派工匠雕琢一下,果然從璞玉中得到珍貴的寶玉,取名為「和氏之璧」。

  3. 2021年5月11日 · [2021.05.11] 發表 推文. (圖:中新社) 圖b. 圖c. 圖d. 【明報專訊】讀書人,今曰知識分子,古謂之「士」。 士的觀念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過兩次重大演變:第一次在孔子時代,第二次在宋代,以范仲淹為典範。 士的演變:從貴族下流至百姓. 春秋以前,士本為最低一級貴族,再下一階層便是普通老百姓的庶民。 當時知識仍由貴族壟斷,士須要學習六科:禮、樂、射、御 (駕馬車)、書 (文字)、數,稱為六藝,受訓後按擅長的技能,在政府中從事不同職務。 文言中士、事、仕 (做官)——還有史、吏、使——等字因此有引伸關係。 須注意六藝兼包文武,貴族既學文也習武,所以士是文士,亦是武士,文武不分家 (見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變〉)。 貴族的老師是軍人,所以師的本義是軍隊。

  4. 2017年4月7日 · 【明報專訊】一、善用比喻. 作者在論證「賂秦而力虧」部分,以「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比喻各國先祖努力經營,才爭得尺寸土地,其艱辛和困苦,躍然於紙上。 可是,各國子孫不珍惜祖業,輕賤地割讓披荊斬棘得來的土地給秦國。 作者把各國子孫割讓土地的態度,形容為「如棄草芥」,正正將子孫的不孝和怯於秦國的態度,呈現於讀者眼前。 二、善用誇張. 作者運用誇張手法,將論點及看法鮮明地表達出來。 例如在說明各國割地賂秦之不智時,作者先指出各國先祖非常艱難才得到「尺寸之地」,以見土地得來不易。 不過,各國的子孫不珍惜先祖經營的祖業,為求安寧,將祖業輕率割讓。 作者運用誇張手法,例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誇大割地的速度,突顯割地賂秦的不智。 此外,賂秦各國為求安寧,不惜割地求和。

  5. 2021年5月4日 · 〈六國論〉結構有三環節:提出六國被滅亡的真正問題和原因;根據這原因提出可能改變歷史的解決方法;以及借六國歷史教訓勸諫當世宋室如何面對外侮。【1】因果關係 蘇洵先提出亡六國的真正原因,乃六國割讓土地給秦國,而非關軍事力量比秦國弱。

  6. 2017年3月17日 · 1. 趙國群臣 與 藺相如. 秦國向趙國提出以城易璧,趙王請來群臣商議對策。 大家知道強趙弱,趙國獻上和氏璧後,秦國很大機會食言。 但如果不接受建議,又擔心秦國藉機攻打趙國。 趙國群臣既未能制定有效的對策,又沒有人願意為趙國出使秦國。 其後藺相如登場,他先分析趙形勢,認為趙國需要應約奉上璧玉,情願秦國理虧,亦不願趙國有欠於秦國。 相比趙國群臣的束手無策,藺相如的深謀遠慮、智計過人則顯得更為突出。 其次,藺相如願意一力承擔,代表趙國出使,並且能夠完璧歸趙,化解趙國一次危機,更加突出趙國群臣的無能,以及藺相如的勇氣和愛國之情。 2. 廉頗 與 藺相如. 廉頗自恃戰功彪炳,看不起藺相如,不滿位居藺相如之下,並聲言遇到藺相如,必定會羞辱他。 廉頗這種想法,正好反映了他自大,而且器量狹小。

  7. 2020年12月15日 · 這個故事說明了孔子創造性地以仁——即人關懷他人的內心情感,尤其對親人生命消逝的悲慟,來解釋禮——即對行為的外在規範,「把原來是外在的強制性的規範,改變而為主動性的內在欲求」 (李澤厚《美的歷程》)。 以生活為例,交通工具上見老弱或孕婦站立,不忍心他們辛苦,主動讓座,放棄一時舒適,乃內心情感表現在外的行為,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合理的規範,而不是沒有道理的強制律令。 仁內禮外,孔子把二者鑄成一個錢幣的兩面。 孔子回答宰我問喪,是從仁到禮;回答愛徒顏淵問仁,則是從禮返仁。 禮是關懷別人有諸內而形諸外的行為表現,人只要遵循禮的規範 (復禮),便能克制自己對享樂物慾的追求 (克己),盡情呈現和發揮對他人由衷的關懷,達至仁的境界 (為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