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局勢, 大英帝國 、 法蘭西殖民帝國 等 歐洲 殖民帝國衰落, 美國 、 蘇聯 則取代歐洲殖民帝國的地位成了新的超級大國並在 戰後形成兩強格局,直到1991年12月26日 蘇聯解體。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出兵占領 中國東北,建立 傀儡國家 滿洲國。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 後, 中國抗日戰爭 全面爆發。 不過大多數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 德國入侵波蘭 開始,這次入侵行動即導致 大英帝國 和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向 納粹德國 宣戰。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軍事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各国动员至少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命名起源
    • 特性
    •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 其後的世界大戰
    • 其他全球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為歐洲。導火線是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刺客來自塞爾維亞王國,奧匈帝國要求塞爾維亞王國為此事件負責。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當時世界列強被一道道複雜的同盟條約綁在一起,一個個捲入戰場,形成協約國與中央同盟兩大陣營。 德國出面支持奧匈帝國(德奧同盟)向俄羅斯和法國(俄法同盟)宣戰;德軍隨後佔領盧森堡並取道中立的比利時進攻法國,英國以德國違反1839年倫敦條約為由對德國宣戰,鄂圖曼帝國則在3個月後對俄羅斯等協約國宣戰。除了義大利(本為德奧意三國同盟之一,但隨後受英法妥協加入協約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在中途加入外,歐洲主要國家幾乎全部參戰,西部和東部戰線迅速沿著同盟国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鄂圖曼土耳其的邊...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在亞洲和歐洲,雖然早在1931年日本便與中國爆發了中日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和義大利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包括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南斯拉夫、希臘,只有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為德意日軸心國盟友。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波羅的海三小國,又佔領了芬蘭和羅馬尼亞的邊界领土。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聯合芬蘭決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亦引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战争-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同為軸心國的日本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

    「世界大戰」這個專有名詞據推測在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戰爭爆發前形成,可能是德語單字「Weltkrieg」的直譯。早在1904年德國作家奧古斯特威廉奧托尼曼反英小說《世界大戰:德國的夢》(Der Weltkrieg: Deutsche Träume),以英文出版作「即將來臨對英格蘭的征服」。《牛津英語詞典》引用在英語第一個已知的使用為1909年4月在《威斯敏斯特公報》的頁面。 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與法國、俄羅斯和英國做成系統複雜的對抗聯盟雙方,爆發戰爭時容易導致全球發生衝突。涉及大型海外統治的勢力幾乎保證了衝突是全球性的,因為殖民地資源會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因素。同樣的戰略考慮,也確保了戰鬥人員會打擊對方的殖民地,進而戰鬥的蔓延比前殖民地時代更為廣泛。 其他語言亦有使用「世界大戰」這個術語,例...

    二次大戰均發生在所有有人居住的大洲。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亦有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不一定在同一方,例如羅馬尼亞在一戰為戰勝國一方但二戰為戰敗國一方、義大利和日本兩次戰爭都在同一陣營(協約國和軸心國)。 工業化設施,諸如電報和無線電的快速通訊以及輪船和鐵路等的快速運輸容許了世界大戰的發生,在全球廣泛領域範圍內得以迅速協調軍事行動以及運送大批軍隊。 人口的迅速膨脹也為大型戰爭的發動提供了人力的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整個戰區的衝突是20世紀造成前所未有的傷亡和破壞。在戰爭中死亡人數估計為8,000萬至1億2,000萬人。 世界大戰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過程,舊歐洲帝國滅亡或分裂或重創,直接原因是戰爭驚人的花費,或在某些情況敗於列強之下,戰爭減弱甚至隔斷了主要殖民國家和殖民地的聯繫,使得殖民地運作處於半自治狀態,不受母國控制後紛紛獨立成國家,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幻,第三世界國家形成。現代國際安全、經濟和外交系統在戰爭之後建立。北約、聯合國和歐洲聯盟等機構建立以共同處理國際事務,旨在明確防止再次爆發全面戰爭。戰爭也極大地改變了日常生活。在戰時開發的技術在和平時期也有深遠的影響,例如飛機、青霉素、核能和電腦。 自二戰期間的廣島市原子彈爆炸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人們廣泛和長期地對持有核軍備的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人們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及社會主義國家極有可能發生全球性戰爭,甚至是核子戰爭,一旦發生即將成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但是美蘇的戰爭最後僅演變成小國的武裝衝突,包括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國共內戰/台海衝突,戰火並未觸及美國蘇聯兩國本土。另外中蘇衝突也有機會演變成核子戰爭,但中國以聯美抗蘇的策略,使得戰爭直到蘇聯解體都沒有發生。隨着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的產生,很多人開始認爲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是與恐怖主義——沒有固定國界及打擊對象的反恐戰爭。目前中美關係、美俄關係持續緊張,有分析認為第二次冷戰已經發生,大大增加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風險。

    许多前政府官员、政治家、作家和军事领袖(其中包括美国、法国和墨西哥曾经的政府官员、政治家、作家和军事领袖),例如小罗伯特·詹姆斯·伍尔西、亚历山大·德·马朗什(英语:Alexandre de Marenches)、埃利奥特·阿舍·科恩(英语:Eliot_A._Cohen)和副司令马科斯都会使用“第三次世界大战”和“第四次世界大战”来称呼各种战争,例如冷战和反恐战争。但他们的努力并未使得其中的任何战争被普遍认为是一次世界大战。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軍事衝突。 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 包括所有的大國,並最終分成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 這次戰爭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動員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 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科學技術用於戰爭之上,同時將民用和軍用的資源合併以便規劃。 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肅清大屠殺、卡廷大屠殺、馬尼拉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終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有紀錄以來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的軍事衝突,總死亡人數達7000萬,是人類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

  4.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粵拼 ,簡稱二戰( ji 6 zin 3 ),係直到而家為止,人類社會最大嘅一場戰爭,亦係死亡人數最多(粗略估計死咗8300萬人),造成破壞最嚴重嘅全球性戰爭。

  5. 其他人也問了

  6. 第一次世界大戰 (簡稱 一戰,或稱 歐戰)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 歐洲 的大戰。. 然而當時的歐洲列強互相牽扯下,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中。. 大量新式戰術、科技與武器被初次廣泛運用在這場 ...

  7.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是法、英、俄為首的協約國與德、奧、鄂為首的同盟國之間,因奧匈帝國大公斐迪南遇刺之後,就懲罰奧地利帝國塞爾維亞的問題而產生的爭端。 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後,歐洲主要大國開始總動員並互相宣戰。 雙方都動員了大量軍隊,迅速演變成總體戰,並波及到海外殖民地。 1918年,在持續數年的僵局後,以法國為首的協約國陸軍成功突破德軍防線,德意志帝國無條件投降。 這場世界大戰是當時最慘重的戰爭,約1,000萬名士兵死亡、2,300萬名士兵受傷,以及700萬平民死亡,對歐洲各國造成極嚴重的經濟與人力損失。 這場戰爭雖已協約國取勝,但在戰爭後給予羞辱,卻未能實質上徹底削弱德國,為二戰德國對歐洲的毀滅性破壞埋下苦果。 成因. [编辑] 法德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