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賞析.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于“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參考資料: 1、 書香童年.《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13年:49-50. FB 臉書 Line賴. 古詩推薦. 望廬山瀑布. 李賀小傳.

  2. 2 天前 · 賞析: 《絕句·遲日江山麗》是唐代詩人杜甫詩集《杜工部集》 [1] 中的一首,這首詩是詩人杜甫經過兩年的流離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後,面對浣花溪一帶的春光而作。 前兩句是對環境進行外部描寫,後兩句則是對環境進行細節描寫,全詩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 描摹景物清麗工緻,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地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 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 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動靜結合,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

  3. 這首《絕句》是 詩 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 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 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 “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 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

  4. 原文.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欲作魚梁云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譯文. 廳堂西邊的竹筍長得茂盛,都擋住了門頭,塹北種的行椒也郁郁蔥蔥長成一行卻隔開了鄰村。 看到園中即將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看到堂前的松樹,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蔭下盡情地談古論今。 原想筑個魚梁忽然烏云蓋住了急流,隨后又驚訝四月的雨聲如此凄寒。 也許這青溪里面早有蛟龍居住,筑堤用的竹石雖堆積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險。 黃鸝在新綠的柳條間叫著春天,成雙作對好喜慶;白鷺排成行迎著春風飛上青天,隊列整齊真優美。

  5.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絕句》中的第三首。 是杜甫在聽聞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心情愉快所作。 前兩句詩人對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

  6. 絕句四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 第一首詩是組詩之綱,先寫草堂,舉其四景,再寫詩人對生活的樸素要求,於平淡的寫景敘事中寓含著詩人的淡泊心情;第二首...

  7.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隻,不覺勾起了鄉愁,細緻的內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 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 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 以「鳴」發,黃鸝的啼叫,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 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 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這裡用一個「上」字很巧妙。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