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緣木求魚的智者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hk.trip.com

    上 Trip.com 搜尋鄰近鈴鹿市最受歡迎的 staycation 酒店。 超過120萬間酒店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或地區。快來比較魚要價格,為您的酒店住宿搜尋超筍優惠!

    • 機票優惠

      航班遍及5,000多個城市

      上 Trip.com 搜尋更多機票優惠

    • 專享酒店優惠

      新用戶可享額外9折優惠

      只限首次預訂!立即行動!

    • 火車票

      連接全中國超過300個城市

      上 Trip.com 預訂火車票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可以先從尊敬自己父兄、愛護自己子弟開始,然後推及別人父兄子弟,這樣就能治國、平天下了。. 如果不從這基礎開始做起,就想開疆闢土,使其他諸侯歸順而稱霸天下的話,正如同爬到樹上去抓魚,是不可能達成。. 後來《孟子》原文緣木求魚 ...

  3. 釋 義. 爬到樹上去抓。. 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典故說明. 戰國時的齊宣王,因為仰慕春秋時齊桓公與晉文公的霸業,很想效法他們,便向孟子請教有關他們的事蹟。. 孟子說他沒聽說過,但可以為齊宣王講述如何以仁德統治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基本信息
    • 成語示例
    • 成語典故
    • 書中名句
    • 相關簡介
    • 補充

    緣木求魚:緣木,爬樹。爬到沒有魚的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中文名:緣木求魚

    •外文名:Climb trees to catch water from a flint

    •寓意:方向或辦法不正確,無法達到目的

    •拼音:yuán mù qiú y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類別:成語,典故

    近義詞:水中撈月、緣山求魚、竹籃打水、南轅北轍、抱薪救火、捨本逐末、磨磚成鏡、掘地尋天、徒勞無益、徒勞無功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若想善出此關,大王乃緣木求魚,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

    •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狼三則

    原句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⑴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⑵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蒞⑸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⑹,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⑺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⑻人與楚⑼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釋

    1.采色:即彩色。 2.便(pián)嬖(bì):君王左右被寵愛的人。 3.辟:開闢。 4.朝:使動用法,使......來朝。 5.蒞(lì):臨。 6.若:人稱代詞,你。 7.殆:副詞,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幾乎”、“可能”等多種含義。 8.鄒:國名,就是當時的邾國,國土很少,首都在今山東皺縣東南的邾城。 9.楚:即楚國,春秋和戰國時期都是大國。 10.盍:“何不”的合音字,為什麼不。 11.塗:同“途”。 12.愬(sù):通“訴”,控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作者生平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而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孟子》簡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 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後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孟子》就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攀木魚

    因在樹上被 發現而得名的魚,18世紀,有一位名叫約翰( John )的傳教士,為贏得幾名信徒而前往印度,收穫到幾條這種“想像中的魚”,並以此得到了被寫入科學書籍的殊榮。 約翰( John )送給了當時著名的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五條“爬樹魚”(Baumklettere),並在信中告訴布洛赫,“爬樹魚”這個名字實際上是該魚在印度名稱的直譯,因為這種擁有鋸齒狀鱗片和鋒利魚鰭的魚能夠在雨水衝垮棲息地的時候爬上岸邊的棕櫚樹。爬樹魚可以在乾燥的環境下生活,藉助奇妙的身體曲線向前挪動。1792年,布洛赫在外地魚類的自然史第6卷中(Naturgeschichte der auslandischen Fische),采自亞洲的標本,以Anthias testudineus(龜殼花鮨)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 1791年,丹麥博物學家---達爾多爾夫(Daldorff)在當時還是丹麥在印度的殖民地的特蘭奎巴(Tranquebar)探險的時候,竟然在一棵樹上發現了魚,而且還是活著的!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這種魚會爬樹,它們還經常爬上岸邊的棕櫚樹上高達5英尺高的地方去吸食果汁,這個發現轟動了當時的西方社會。在1797年,達爾多夫(Daldorff)在與倫敦林奈學會(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的研討中分享了他的這一研究,達爾多爾夫在倫敦林奈學會會刊(The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第三卷之論文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Perca scandens)所載之攀鱸(Perca scandens=A . testudineus),並將這種魚描述為一種新的物種,以拉丁名“Perca scandens”或者攀爬魚“Kletterbarsch”命名。達爾多爾夫(Daldorff)描述了當時魚正在一顆離水塘不遠的樹的樹縫裡向上爬。它用張開的鰓蓋上的刺在縫隙的壁上托住自己,來回地擺動尾巴,用肛鰭上的刺支撐著縫壁,向前推進,然後再次用鰓蓋托住自己,並以這種方式向上運動。即使在被逮住後,它還在一個屋外的沙地上來回跑了好幾個小時。達爾多夫是對這種存活於世的魚類作研究報導的第一個歐洲人,雖然這種魚其實已經於1792年被德國動物學家布洛克命名為“testudineus”(名字取自這種魚身上如同龜甲殼般堅硬的鱗甲),因此達爾多夫遵從命名上的優先法則,沿用了“testudineus”這個更貼切一些的名字。儘管如此,攀爬魚“Kletterbarsch”這個其實並不貼切的名字還是在英語語系中和以英文書寫的文獻資料中被大量套用了。

    會爬樹的彈塗

    孟子也沒想到,這世界上居然有會爬樹的魚! 在澳大利亞的東北海岸,沿著平坦的海邊長著一片紅樹林,這兒對於遊客來說是個很難進入的地方,到處都是難以立足的沼澤地,鱷魚和吸血蟲是這裡的統治者。這個動植物天堂向前來探險的生物學家們提出了挑戰。 這裡充滿了生機,沿著海岸線你可以看到到處活躍著一種奇特的動物:有的在泥地上蹦來蹦去,有的在紅樹林快速穿梭著,還有的正在泥地上鑽洞,以最巧妙的方式不漏痕跡的將自己隱藏起來,等待著下一次漲潮機會的到來。這種敏捷的,長著燈泡似眼睛的動物叫彈塗魚——一種魚類,它們生活在岸邊的紅樹林中和平坦的海邊泥地上。在中國沿海和西非及太平洋的熱帶海洋邊都可以見到彈塗魚 彈塗魚的大半生都在陸地上度過。它可真是魚中的另類。彈塗魚用前鰭爬行,鰭的末端有吸盤,可以緊緊吸住樹皮,所以爬起樹來毫不困難。彈塗魚上岸前,先用鰓吸滿水和空氣,就像背上了一個氧氣筒和一台飲水機。這樣,它在陸地就能逗留好幾個鐘頭。看看彈塗魚矯健的身影,你有沒有覺得世界真的很奇妙?

  4. 成語: 緣木求魚 [修訂本參考資料],注音: ㄩㄢˊ ㄇㄨˋ ㄑㄧㄡˊ ㄩˊ,釋義: 爬到樹上去找魚。 語本《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 ㄩㄢ ˊ ㄇㄨ ˋ ㄑㄧㄡ ˊ ㄩ ˊ
    • 緣木求魚
    • yuán mù qiú yú
    • 修訂本參考資料
  5. 緣木求魚 yuánmù-qiúyú [Do the impossible as one who 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a fruitless approach] 爬上樹去找魚。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對,必將勞而無功 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萬分,興化致理,璧猶緣木求魚,升山採珠。—— 《後漢書·劉玄傳》

  6. 緣木求魚的意思. 含貶義。. 一般作謂語、賓語。. 緣:順著;木:樹。. 沿著樹干爬上樹去捉魚。. 比喻方法不對;徒勞無功。.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有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想不用功而取得好成績;就像~;那是不可能的。. 戰國時候,齊國 ...

  7. 緣木求魚 yuánmù-qiúyú [Do the impossible as one who 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a fruitless approach] 爬上樹去找魚。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對,必將勞而無功 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萬分,興化致理,璧猶緣木求魚,升山採珠。—— 《後漢書·劉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