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 ...

    • 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里乞 ...

    • 柳永

      柳永的詩文1 / 40頁類型:寫景詠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寫雨寫 ...

    • 歌女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 ...

    •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蘇軾的幾首中秋詞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 ...

  2. 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 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定風波·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的精神。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上片著眼於雨中,下片著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作品名稱: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創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處:《東坡全集》

    •文學體裁:詞

    定風波1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3,余獨不覺,已而4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5,何妨吟嘯6且徐行。竹杖芒鞋7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8。

    料峭9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10卻相迎。回首向來11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12。

    詞句注釋

    ⑴定風波:詞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⑶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⑷已而:過了一會兒。 ⑸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⑹吟嘯:放聲吟詠。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樣子。 ⑽斜照:偏西的陽光。 ⑾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⑿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話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文學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名家點評

    鄭文焯評此詞:“此足征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手批東坡樂府》)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3. 古詩.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原文賞析. 朝代 宋代 詩人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詞三百首 春天 寫雨 曠達 言志.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 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 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 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

  4. 本作品收錄於《東坡全集‎》 姊妹計劃: 數據項. 定風波. [編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編輯]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 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 顏 愈少,微笑, 笑時 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重陽,括杜牧之詩. [編輯]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 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 古往今來誰不老?

  5.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 ...

  6. 詞的上片以「莫聽穿林打葉聲」開篇,一方面寫出了風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寫出外物不足縈懷之意,即使雨再大,風再烈,都不會受影響;「何妨吟嘯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長嘯緩步徐行,突顯出詞人的情趣和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