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8日 · 袁國勇今日8日出席商台節目提到所教逾35年的學系被指眾叛親離感到奇怪因過去受訓醫生多不勝數許多人已移民外國在當地大學有教席認為他們離開對港大微生物學系是榮譽港大微生物學系共有17名教授當中8人屬臨牀教授需兼顧臨牀教學及研究工作特別需要負責教授高年級醫學生的臨牀科目6人屬非臨牀教授餘下3人屬研究助理教授兩者主要負責研究及教學。 而今次離職的3人同屬臨牀教授。 【新冠肺炎】袁國勇指本港或多等9至12個月才有疫苗 暫難評估全民檢測的成效. 不過袁國勇亦承認學系人手嚴重不足,他年屆64歲仍然在前線工作,又指自己生於香港,心在香港,故能在退休前做到甚麼,都會做下去。 【新冠肺炎】上環、駱克道等12街市明起陸續於7時關閉消毒【附街市名單】

  2. 2022年9月19日 · 近日專家與港府對新冠疫情與流感是否相近似有分歧數名港大專家包括港府專家之一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19日撰文指自6月起已踏入第6波疫情現時疫苗接種率高有大量市民曾自然感染及有了新冠口服藥後新冠的殺傷力已大幅減弱形容已成為風土病社會先讓完成接種者復常 ,包括:不必盡數將確診者收入負壓隔離病房、盡快落實第4階段疫苗通行證等,惟強調全民戴口罩應是最後撤除之措施。 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一同撰文,文章指出:

  3. 2020年4月6日 ·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不贊成控疫就要癱瘓香港但當疫情受控至低水平即每日新增個案回復單位數就可考慮復工甚或復課強調要人人戴口罩做足手部衞生增加社交距離香港才可運作下去。 【新冠肺炎】滯留秘魯港人抵港接受檢測 消息:至少5人初步確診. 他稱,新冠肺炎即使控到一個低水平,亦有機會於冬天重臨,屆時情況或更嚴重,猶幸當時應或已對此症認識更多、醫療設備足夠,同時亦有更多藥物、設施及試劑可用,三大優勢可作應對。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接受TOPick專訪時指,疫症之初每日新增個案不多,現時即時卻急增數十多宗,醫院壓大急增10倍: 醫院開始失守,出現感染是失兆, (反映)社區疫症壓力大,是一個好強的警號。

  4. 2023年11月1日 ·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 (資料圖片)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聯同另外兩名學者龍振邦及趙晞揚於報章撰文指雖新冠疫情完結但新冠病毒並非最後一場大流行新發傳染病定必陸續有來。 當局要為未來的大流行作準備,必須有高質科研、足夠的基礎建設、迅速應變計劃及措施,完善公營醫療機構、公共衞生及流行病學監察系統,時刻與國際組織保持聯繫溝通等,缺一不可。 文章提到,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大流行,均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但近年大流行的病原體,逐漸由細菌轉向呼吸道RNA病毒。 但近期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大流行,則具多重原因。 其中包括RNA病毒基因突變率高、無症狀或輕症狀患者造成隱形傳播鏈,以及人畜共處互動愈加頻繁。

  5. 2020年2月13日 · 袁國勇是傳染病專家亦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講座教授。 他於2003年發現沙士是由冠狀病毒形成,被稱為「抗SARS英雄」。 小時候曾患嚴重肺炎 住院2個月. 袁國勇是世界知名的傳染病學專家但仍然保持低調生活簡單。 他喜歡在下班後聽電台節目,睡前及起床後都要打半小時太極。 他的衣著及伙食,全由太太打點。 TOPick《口罩百科》電子書免費下載連結. 他去年接受港台節目《 鏗鏘說 》時透露,小時候家裡窮困,有一次生病患上嚴重肺炎,輾轉之間入住瑪麗醫院。 當時他的母親覺得他會死去,不敢到醫院探望他,他最後住院2個月康復。 不幸的是,自此他的左邊肺部受到破壞,至今坐長途機偶爾仍會咳血。 受達安輝教授影響成傳染病科醫生. 他中學入讀皇仁書院,大學時就讀香港大學醫學院。

  6. 2023年3月23日 ·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22日發表文章指根據中港兩地經驗疫症大流行必定會重臨社會須做好準備相信科學同時兼顧公眾心理健康和經濟困難否則人命傷亡經濟代價將十分巨大袁國勇憶述97年H5N1肆虐時研究團隊曾於刺針上發表了論文提出濕街市不應販售活家禽。 這將影響商販生計,引起反響,是他首次感到生命受威脅。 2003年SARS時,研究團隊追蹤到病毒中間宿主為果子狸。 團隊再次提出應及早關閉野生動物貿易,控制疫情。 建議影響許多養殖果子狸的農民和街市檔主生計,令袁國勇第二次感到生命受威脅。 到2019年年尾COVID-19爆發,科學界普遍認為野生動物市場是COVID-19疫情早期爆發源頭。 袁國勇再次表示必須禁絕濕街市販售活動物,因而令他第三次收到安全受威脅訊息。

  7. 2023年2月9日 ·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這個家庭個案患者提供了重要線索為防範新興傳染病廣泛傳播做好準備。 國際權威性醫學期刊《刺針》創立於1823年。 為慶祝創刊200周年,期刊今年選出歷來刊登過的34篇具有突破性科學發現的論文。 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的論文是香港唯一的入選論文。 而同被《刺針》列為具里程碑意義、有關傳染病重大發現的論文,包括外科手術的消毒及無菌操作(1867年)、盤尼西林作為抗生素的應用(1940年),以及在胃活組織中發現幽門螺旋桿菌(1983年)等。 内地兩篇分別研究新冠病毒的臨床表徵(2020年)及抗生素抗藥性(2015年)的論文也入選。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