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月19日 · 我們發現,金庸將其作品及其人物形象有機地融入到鮮明的歷史背景之中,如《射鵰英雄傳》的時代背景為南宋初年,宋、金對峙,以及蒙古崛起的這一時段。. 《天龍八部》的歷史背景為宋、遼、西夏以及大理等幾個政權縱橫交錯的時代。. 《鹿鼎記 ...

  2. 1950年代開始,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 射雕英雄传 》、《 神鵰俠侶 》、《 倚天屠龍記 》、《 天龍八部 》、《 笑傲江湖 》、《 鹿鼎記 》等,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獲讚“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 金庸於 香港 創辦《 明報 》系列報刊,並在1980年代涉足政界,曾任 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委員 [3] [4] 。 他與 倪匡 、 黃霑 、 蔡瀾 一起被冠以「 香港四大才子 」 [5] ,与 古龙 、 梁羽生 合称为“ 武侠小说 三剑客”。 生平. 家世及早年. 浙江 桃花岛 上的金庸铜像,两旁的楹联为著名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1997年2月25日,金庸送給東吳大學的《書劍恩仇錄》

  3. 2024年7月10日 · 1950年代開始,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 射鵰英雄傳 》、《 神鵰俠侶 》、《 倚天屠龍記 》、《 天龍八部 》、《 笑傲江湖 》、《 鹿鼎記 》等,多次改編為影視作品,獲讚「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 金庸於 香港 創辦《 明報 》系列報刊,並在1980年代涉足政界,曾任 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委員 [3] [4] 。 他與 倪匡 、 黃霑 、 蔡瀾 一起被冠以「 香港四大才子 」 [5] ,與 古龍 、 梁羽生 合稱為「 武俠小說 三劍客」。 生平 [ 編輯] 家世及早年 [ 編輯] 浙江 桃花島 上的金庸銅像,兩旁的楹聯為著名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1997年2月25日,金庸送給東吳大學的《書劍恩仇錄》

  4. 2024年7月10日 · 1950年代開始,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 射雕英雄传 》、《 神鵰俠侶 》、《 倚天屠龍記 》、《 天龍八部 》、《 笑傲江湖 》、《 鹿鼎記 》等,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獲讚“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 金庸於 香港 創辦《 明報 》系列報刊,並在1980年代涉足政界,曾任 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委員 [3] [4] 。 他與 倪匡 、 黃霑 、 蔡瀾 一起被冠以「 香港四大才子 」 [5] ,与 古龙 、 梁羽生 合称为“ 武侠小说 三剑客”。 生平 [ 编辑] 家世及早年 [ 编辑] 浙江 桃花岛 上的金庸铜像,两旁的楹联为著名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1997年2月25日,金庸送給東吳大學的《書劍恩仇錄》

    • 概觀
    • 生平
    • 所獲榮銜
    • 筆名
    • 作品
    • 金學
    • 衍生作品
    • 山寨作品
    • 家屬親人
    • 軼事

    Template:Infobox Person 金庸Template:大紫荊(Template:Lang-en[註 1],生于1924年3月10日Template:Editintro{{{3}}}[[Category:{{{3}}}逝世|J金]]{{{4}}}),卒于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武俠小說泰斗,1948年移居香港。自1950年代起,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雕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歷年來金庸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亦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金庸早年於香港創辦《明報》系列報刊,他亦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後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

    求學

    浙江桃花島上的金庸銅像,兩旁的楹聯為著名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1997年2月25日,金庸送給東吳大學的《書劍恩仇錄》 由金庸借出、由友人贈送的《射鵰英雄傳》小說人物屏風,旁邊掛有「飛雪連天」親筆對聯(1980年代) 金庸出自浙江海甯查氏,其家為書香門第,世居海寧縣袁花鎮,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出生於1924年3月10日,農曆甲子年二月初六,1929年5月入讀家鄉海寧縣袁花鎮小學。1936年入嘉興一中讀初中,離開家鄉。1937年日軍入侵,因戰事而隨學校輾轉到余杭、臨安、麗水等地,後1938年於浙江省立聯合高中初中部就讀。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他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收效不凡。1941年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其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反被退學。後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194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1946年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1948年畢業。2005年10月,已81歲的金庸離開香港,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取得歷史碩士、博士學位。 2009年開始,註冊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課程,網上曾一度流傳其2013年畢業的畢業證書照片,但學校官方已確認該證書僅僅是“學校管理部門按博士生入學年月,依慣例預先普遍準備的,不可視為正式文書,‘查先生已獲北大博士學位的說法沒有根據’”。 因此確定金庸有在北京大學求學,而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論文檢索所得,並沒有找到金庸的博士論文,是以其未有取得北大博士學位之可能性較高。

    創作事業

    1946年秋,查良鏞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調往香港分社。1950年赴北京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求職,但因不滿其外交政策Template:來源請求而歸併重入《大公報》。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期間與同事梁羽生相識為友。而後總編輯羅孚安排查與梁寫武俠小說於副刊連載,梁羽生編寫《龍虎鬥京華》,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寫《書劍恩仇錄》,引起轟動,頓時金梁齊名。1956年,與同寫武俠小說的梁羽生和百劍堂主在報上開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隨筆,給“新派武俠”留下了一段歷史見證。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9年於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1953年至1958年期間,他曾以林歡作筆名,為長城電影公司編寫劇本,其中《絕代佳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金章獎。更曾合作導演過兩部電影,與程矮高合導《有女懷春》及胡峰合導《王老虎搶親》。也曾以姚馥蘭為筆名撰寫電影評論,還為電影歌曲填詞

    創辦報刊

    1959年,查良鏞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1991年1月23日註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當年3月22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明報集團1991年度的盈利接近一億元,1991年明報集團香港上市後,他退出報業管理層,於是他從此去周遊列國、教書、靜修、遊山玩水、研經,他在1991年的《資本雜誌》的《九十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名列中排第64位,他亦被譽為文人致富的典型例子。 查良鏞為《明報》撰寫社評二十餘年,以「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傳為美談。1960年代,由於中蘇交惡,中國大陸安全無保障並面臨威脅,開始積極發展研究核武器,陳毅在1963年提出了“核褲論”:“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查於1964年在《明報》發表《要褲子不要核子》社評,反對在貧窮情況下造原子彈。左翼報紙《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等以「反共反華」、「親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場」回應。直到最後陳毅出面制止了左派的攻擊。雖然明報系列並非激進刊物,但文化大革命爆發時,查良鏞和《明報》公開對其持反對態度。在《明報月刊》40週年的撰文上,金庸也直言刊物是和文革對著幹,具體展現在紀錄彭德懷功績、出版吳晗的《謝瑤環》劇本,極力捍衛中國傳統文化和批判錯誤抨擊。查遂被被香港左派分子罵為「漢奸」、「走狗」、「豺狼鏞」;更曾受死亡恐嚇,一度離開香港暫避。回港後一路受香港政府特別保護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 1973年春,查良鏞曾應台灣政府之邀前往臺灣,並與蔣經國見面會談。文革結束後,金庸在1981年與1984年來到中國大陸訪問,並先後在北京與鄧小平和胡耀邦會談。隨後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作為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小組成員。因香港政制方案乃基本法中最為核心且爭議最大,直至1988年方案尚未成型。1988年,金庸與查濟民提出了備受爭議的“政制協調方案”(又稱「雙查方案」、主流方案)。這個方案相對當時各界所提出的眾多方案中比較保守,因而被認為有礙民主進程而得不到港人支持,查回港後有各種針對他的示威抗議發生。實際上查之本意為給民主派李柱銘、司徒華兩人留出餘地,但當天兩人沉默以示抗議,使得最為保守的這一方案得以通過,大出查氏所料。然中央政府當時認為正是底限所在,故其後作修改並被納入基本法使用至今。1989年北京發生了八九民運。5月20日,“首都戒嚴令”發佈當天,查良鏞辭去基本法草委、諮委職務,結束了從政生涯。金庸對武力鎮壓學生表示傷心。同年在《明報》創辦三十年慶祝茶會上宣佈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集團董事長。 1991年明報企業上市,查良鏞任董事長並簽訂三年服務合約,與於品海達成協議由智才技術性收購明報企業。1993年曾對香港總督彭定康的“政改方案”進行筆戰,同年兩會期間赴北京訪問,並獲江澤民接見。同年4月宣佈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改任名譽主席,更將明報集團售予於品海,宣佈全面退休。 1994年查良鏞返鄉參加嘉興一中90周年校慶並于嘉興高專興建「金庸圖書館」。圖書館落成後再斥資1400萬在西湖興建「雲松書舍」,供個人藏書、寫作和與文友交往雅集之用。1996年秋當「雲松書舍」落成後,查良鏞改變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資興建的書舍,現已成為杭州的新旅遊景點,內藏金庸作品及手跡陳列室等。 2006年12月完成劍橋大學碩士論文《初唐皇位繼承制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2010年完成劍橋大學博士論文《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

    金庸一生獲頒榮銜甚多,不能詳列,主要包括:

    •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勳銜(1981年)、法國政府榮譽軍團騎士勳銜(1992年)、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勳銜(2004年);

    •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榮譽院士;

    •國立政治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樹仁大學、澳門大學等校榮譽博士;

    •日本創價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蘇州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吉林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名譽院長(原為院長及博導,後辭去)、終身教授;

    當年金庸與梁羽生訂下武俠小說之約時,曾想過筆名的問題。後來決定把自己名字的“鏞”字一分為二(金庸於2007年出版的《金庸散文》中亦有提到),成為“金庸”。這就成為了他的筆名。他還有「查理」、「姚馥蘭」、「樂宜」和「林歡」等筆名 。

    小說

    金庸小說之間經常有所關係,除了《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與《笑傲江湖》外,《碧血劍》與《鹿鼎記》,《書劍恩仇錄》與《飛狐外傳》與《雪山飛狐》皆有關聯。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十五本小說中的十四本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新序》)。1970年的《越女劍》未入對聯內。 金庸小說列表如下:

    其它作品

    •三劍樓隨筆: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在《大公報》的專欄結集。 •袁崇煥評傳: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學術性著作;收錄在《碧血劍》中。 •在台所見、所聞、所思:明報出版社1972年出版。 •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與池田大作的對話錄,1998年出版(台灣:遠流,香港:明河社,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 •金庸散文集:《明報月刊》「明月四十年精品文叢」,金庸首本散文集。2006年10月初版,作家出版社。 •月雲:2000年為中國《收穫雜誌》撰寫的自傳體散文式短篇小說,收錄於台灣遠流版或香港明河社版《金庸散文集》。 •明窗小劄:“明窗小劄”原爲金庸以筆名“徐慧之”在《明報》所闢之專欄,內容多爲時事評論,常譯介外報、外電文章。出版界以原名按年份選錄,編爲1963、1964、1965三輯,共六冊。

    政論

    金庸曾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在《大公報》的專欄上寫隨筆。另為《明報》撰寫社評二十餘年,以「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傳為美談。著名的政論包括上文所提及的“褲核論”、與《大公報》的筆戰以及文革時期的諸多時政評論。

    由於金庸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筆撰寫感想、書評,而真正「研究」金庸小說,倪匡乃第一人。倪匡提出了「金學」一詞。不過金庸本身對這名稱有點抗拒,認為有高攀專研《紅樓夢》的紅學之嫌。現在大多統稱「金庸小說研究」。

    當台灣遠景出版社取得金庸小說版權後,隨著臺灣解嚴,一直被認定為禁書的金庸小說隨之出版。在1980年,遠景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由沈登恩主編的「金學研究叢書」。

    「博益」及「明窗」亦出版了一系列名人談金庸的叢書,當時任職《明報》督印人、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吳靄儀亦寫了《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女子》及《金庸小說的情》,楊興安的《金庸筆下世界》。

    當金庸小說在中國大陸正式授權出版後,「金庸小說研究」更為熱鬧,除小說內容、人物、歷史背景之外以至武功招式及飲食菜譜等不一而足。比較不同版本之間的差別更是研究的重點。現時陳墨和潘國森依然經常評論金庸小說。

    第四次華山論劍

    陝西電視臺的《開壇》欄目於2003年10月8日邀請金庸上華山,參加「華山論劍」活動,主會場設在華山的北峰,海拔高度1561米,除了金庸、主持人和嘉賓外,還有十幾位網友。

    電影

    第一部搬上銀幕的金庸小說是《射鵰英雄傳》。為2集的粵語電影,由香港峨嵋電影公司於1958年拍攝。 部份改編版本雖然和原著有顯著的不同,甚至只是借用其形式,如香港電影《東邪西毒》,但仍可見金庸小說啟發了其他作品的創作。對於各電視和電影版本的金庸小說故事,可參閱上列小說條目。

    漫畫

    •《射鵰英雄傳》(全38冊,李志清) •《射鵰英雄傳》(漫畫)黃玉郎 •《神鵰俠侶》(全18冊,黃展鳴) •《神鵰俠侶》(漫畫)黃玉郎 •《笑傲江湖》(全26冊,李志清) •《倚天屠龍記》(全25冊,馬榮成) •《俠客行》(全27冊,林業慶) •《雪山飛狐》(全20冊,馬榮成) •《鹿鼎記》(全60冊,司徒劍僑) •《書劍恩仇錄》(全30冊,何志文) •《天龍八部》(漫畫全100冊)黃玉郎

    1980年代時,曾有人以“鏞公”為筆名著書《射鵰前傳》、《神鵰前傳》之類的作品,無論包裝和印製都與金庸的作品集極之相似,撰寫故事以外的情節。在香港部份租售舊小說的書店仍然存在。在中國大陸,也有類似的抄襲的作品,不但書名類似,而且署名作者也和金庸很類似,如“金童”、“全庸”、“金康”、“金庸新”、“金庸巨”等。

    婚姻

    1948年與杜治芬結婚,後離婚,1953年再娶,第二任妻子名為朱玫,新聞記者出身,生二子二女。 1976年,金庸與朱玫感情破裂,主動提出離婚,並娶年輕二十九年的林樂怡為妻,金庸迷稱秀麗嫻雅的林樂怡為「小龍女」,二人一直恩愛至今。

    同族先祖

    •明清之交的名人查繼佐是金庸先生的祖先之一,此人在《聊齋志異》與《觚勝雪蓮》中有記載,蒲松齡在其作品中讚揚此人“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哉!”。《觚勝雪蓮》中記述查繼佐“才華豐豔,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金庸先生在其封筆之作《鹿鼎記》當中也曾提及此人生平。然真實情況卻並非如此。《查繼佐年譜》裡,查繼佐本人亦否認有此事,說:「葛如,方布衣野走,世傳餘有一飯之恩,懷之而思報。其實無是也。是則公在時已傳其事,故公為之辨。」乾隆時詩論家吳騫也認為此傳聞事不可靠。 •查慎行是清康熙年間的有名詩人,“查慎行,字初白,海寧人。少受學黃宗羲。于經通于《易》。性喜作詩,遊覽所至,輒有吟詠,名聞禁中”,他的作品深受康熙皇帝喜愛,曾供職於南書房。 •查嗣庭在雍正時期,因「維民所止」,被認為是雍正去頭,遭受文字獄。

    家族

    •金庸的父親查樞卿在1950年代初中共發動的鎮反運動中以反革命罪被處決。 •著名詩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有人認為《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的形象是來自於金庸心中徐志摩的形象。 •金庸與作家瓊瑤有家族關係,金庸的堂姐為瓊瑤的舅母[註 2]。 •著名軍事學家蔣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遠房姑母。所以金庸稱蔣百里的女兒蔣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夫人)為表姐(實際沒有血緣關係)。 •企業家查濟民是比金庸高三輩的族尊。 •金庸堂兄弟查良鑑曾任中華民國法務部部長、中華民國最高法院院長,其弟查良釗,人在台灣。 •近代著名翻譯家和詩人穆旦(原名查良錚)為金庸遠房堂兄。 •金庸族弟查良燮,藝名張文良,原為相聲社團德雲社演員,曾為相聲演員何雲偉首位捧哏,2003年因病去世。 •金庸表哥蔣復璁曾任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撰於《連城訣》後記)。 •台灣搖滾樂團櫻桃幫、原子邦妮主唱查查〈本名查家雯〉是金庸侄孫女。

    關於作品

    •金庸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據說是金庸自小在浙江家鄉流傳的故事(見後記)。 •《連城訣》後記中陳述金庸該部小說靈感來源,乃來自兒時家鄉長工和生少年時期悲慘經驗(類似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情節),原本被打成殘廢、父母氣死、未婚妻改嫁兇手,而兇手也準備在牢中害死他;後來,和生獲金庸祖父查文清搭救,於是便在查家任長工,但金庸的父母都不會太差使他。金庸小時候常跟他在一起,卻始終不知道他姓名,上述事件,乃和生有次病重自以為將死時告訴金庸的往事。 •據說,金庸寫小說之同時,曾經喜歡某女明星被拒(應該說無下文,對方應該是電影女星夏夢,金庸認識時已作為人婦)。因此像小說中部分角色,都有類似經驗,諸如令狐沖、遊坦之、韋小寶、餘魚同。 •著名科幻、武俠小說家倪匡先生是金庸的好友。1965年曾在金庸外遊歐洲時代筆《天龍八部》,至今引以為豪,然金庸修訂後已全部去除(但阿紫眼盲仍未更動,僅由金庸將爾後情節略作發揮與修改)。

    其人

    •金庸會上海話和粵語,1973年4月訪問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自言「蔣經國,我跟他說上海話,大家都是浙江人...談起話來,就像同鄉一般,都是浙江,感覺很親切」。 •傳說金庸對古典樂十分喜好,判別能力超強。可以隨便聽過一段樂句,就告訴你這是哪位作曲家的哪首作品。 •金庸愛車,跑車為尤。 •金庸曾熱衷於圍棋,有業餘五段水平。 •接受訪談時,金庸認為自己像張無忌(《倚天屠龍記》),妻子像夏青青(《碧血劍》)。 •金庸在《鹿鼎記》後記中,表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是《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神鵰俠侶》和《射雕英雄傳》(在新修版《鹿鼎記》中的後記加入了《天龍八部》)。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後記中,表示自己最愛的女性人物是小昭(《倚天屠龍記》)。 •曾開除金庸的國立政治大學(其前身即中央政治學校)於2007年5月19日,授予金庸榮譽博士學位。 •金庸於香港大學設立“查良鏞學術基金”,並擔任主席,主力邀講各國學者定期舉行學術講座和研討會。 •香港大學於2009年2月27日成立國際金庸研究會。研究會並非註冊社團,由金庸及前港大中文系主任單周堯教授擔任顧問,創會會長為李思齊教授及伍懷璞教授,現任會長為港大文學院黎活仁副教授。

  5. 其他人也問了

  6. 金庸本人是多面手,不單是小說家和報人,也是電影編劇,金庸小說 改編為電影,始於1958 年,峨嵋影片公司的創業正是《射鵰英雄傳》,其後李 晨風、李化、張瑛和楊工良都執導了金庸小說改編電影,可是礙於製作缺乏資源,

  7. 金庸的作品以長篇小說為主,兼有政論和散文。 從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到1972年的《鹿鼎記》結束,他共寫了15部長、中、短篇小說。 長篇小說幾乎每隔十年就會出現一次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