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27日 · 讀文言文時,凡遇到低貶的評價時,須區分究竟是事實描述,抑或只是謙遜的禮貌之,以免誤解。 非事實內容還有比喻。 比喻本是語言不可或缺的成分,不用比喻,往往啞口無言,無從表達。

  2. 2015年10月9日 · 1. 作者以「青」和「冰」為喻,「青」由「藍草」中取出,經提煉後顏色更深;「冰」由「水」變成,經冷凍後更見冰冷,由此可見,通過一些過程,事物的本質將會發生變化。 同樣,人只要學習,本質也將會變好。 2. 接下來以「木」、「輪」為喻,「木」天性是「直」的,但可以通過烘烤,令木變得彎曲而成為輪狀,而且不會再回復原狀。 同樣,人也可以通過學習,改變本質,變得跟以往不一樣。 3. 最後,作者再以「木」、「金」為喻,指出「木」通過「繩墨校正」和「金」通過「磨石琢磨」,就可以變「直」和「鋒利」。 同樣,人天生下來,未必是人才,但只要後天的教育培訓,就可以變成人才,造福社會。 反複論證,層層深入. 1.

  3. ( 一) 失語症最常見的病因是中風導致的腦損傷,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都會傷害到位於語言控制區的細胞、導致失語症。 ( 二) 嚴重的頭部創傷、腦腫瘤、感染或退化性疾病也可導致失語症,在這些情況下,失語症可能伴有其它認知問題,例如記憶問題、意識混亂等。 ( 三) 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 (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 是因位於語言控制區或網絡的細胞逐漸退化所致,有時,這類型的失語症患者會惡化成失智症。

  4. 2015年10月23日 · 1. 聖人之例: 聰明,但仍然從師學習,結果得到大學問,由此可見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更突顯了眾人不從師學習的愚昧。 2. 學子之例: 只是學習句讀之學,屬於小學問,但仍然要找老師學習,可見求教於師的重要性,更突顯了士大夫在大學問上不從師求教的荒謬。 3.

  5. 2020年10月27日 · 解說. 予,第一身代詞,文言第一身代詞很豐富,有吾、我、余、予等至少7、8個,到了白話,只剩孤單一個「我」字。 「豈……哉」,是文言習見的反詰句式;「豈好辯哉」,表達了孟子本來不想與人辯論。 不得已,也可以看成是三音節的詞彙;已,停止;不能停止,即欲罷 (罷,也就是停止)不能,非出於本意,無可奈何地不得不如此。 也,表示十分肯定的語氣。 孟子就什麼議題迫不得已地辯論? 與誰辯論? 〈魚我所欲也〉一章出自《孟子?告子》篇,前文是孟子與告子有關人性的一連串辯論。 告子認為,人性天生如同白紙,無所謂善或不善,受後天影響,才有了善與不善的分殊。 孟子反對,他秉承孔子,堅守人與生俱來能同情別人,不忍心別人受傷害的根本信念,簡言之,人性本來善良。 這是儒家的終極關懷,不能失守,孟子的確不得不辯。

  6. 2022年11月30日 · 詞中物:打破命運的既定路線——《不求月老》. [2022.11.30] 發表 推文. 【明報專訊】電影《月老》主題曲《如果可以》由台灣唱作人韋禮安及製作人JerryC作曲,九把刀填詞,講述角色命中注定的情感宿命;挽歌之聲以粵語改詞的《不求月老》,則似觀眾 ...

  7. 2020年12月15日 · 這個故事說明了孔子創造性地以仁——即人關懷他人的內心情感,尤其對親人生命消逝的悲慟,來解釋禮——即對行為的外在規範,「把原來是外在的強制性的規範,改變而為主動性的內在欲求」 (李澤厚《美的歷程》)。 以生活為例,交通工具上見老弱或孕婦站立,不忍心他們辛苦,主動讓座,放棄一時舒適,乃內心情感表現在外的行為,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合理的規範,而不是沒有道理的強制律令。 仁內禮外,孔子把二者鑄成一個錢幣的兩面。 孔子回答宰我問喪,是從仁到禮;回答愛徒顏淵問仁,則是從禮返仁。 禮是關懷別人有諸內而形諸外的行為表現,人只要遵循禮的規範 (復禮),便能克制自己對享樂物慾的追求 (克己),盡情呈現和發揮對他人由衷的關懷,達至仁的境界 (為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