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22日 · 李立峯2016年的研究《再看世代差異和香港青年人的後物質主義》指出,在貧窮及物資匱乏年代長大的人,價值觀會傾向物質主義,強調經濟得益,追求經濟發展、控制通脹、社會秩序等物質目標;而在較安穩和富裕的年代長大的人,則傾向後物質主義,較強調民主發展、表達自由、環境保護、歷史保育等非物質目標,而隨着世代更替,社會也會傾向後物質價值。 以反修例浪潮為例,李立峯認為,大學生是運動中最為活躍的一群,但他們並非最弱勢,當中有不少年輕人亦非出身草根階層,這反證了抗爭成因並非個人生活資源匱乏所致。 不過,他亦補充,處於後物質主義的青年也有基本物質需要,例如滿足基本衣食住行及建立安全感。

  2. 2019年7月17日 · 物質主義價值觀強調權威、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故會擁抱(1) 和(2)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著重個人自治(自我實現)、公民能動性、主觀幸福感,會擁抱(3)- (6) 。 不難發現,後物質主義價值觀與政治參與(社會運動)關係密切。

  3. 青少年傾向後物質主義價值. 是次研究發現受訪的青少年當中,後物質主義者佔近31.3%, 而物質主義者只佔9.1%,兩者比例相差三倍之多,當中選擇 「努力使我們的城市變得更美麗」及「保障言論自由」為最重要的,分別有42.2%及 33.9%,而選擇「維持經濟增長」及「穩定的物價」為最重要的卻只有 21.9%及 16.2%。 研究更顯示出受訪者有傾向於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趨勢(M=3.61,SD=1.56)。 另一方面,調查發現青少年的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愈高,願意參與以物易物活動的程度也愈高。 顯示出以物易物是後物質主義的行為表現之一,而且預測了後物質傾向的年青一代將可能帶來以物易物活動的興旺。 3. 學會知足 滿足精神價值.

  4. 生活素質」是包括了人們在「物質生活」和「非物質生活」的滿足程度; 物質生活的高低很多時會以金錢收入來衡量; 非物質生活的量度指標,包括快樂、自由等。

  5. 2014年8月27日 · 過分注重物質生活可能導致青少年迷失方向,甚至誤入歧途.你認同這個說法嗎? • 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大部分人都認同過分注重物質生活可能導致青少年迷失方向,甚至是誤入歧途。

  6. 但現今青少年因要面對種種教育、學習壓力,以及無法滿足家人的期望與要求,繼而產生成種種偏差行為、成癮問題的情形亦非常普遍。. 而在很多偏差行為的青少年個案中,生活苦悶、缺乏目標、日子空虛和無聊等等原因,也會導致他們參與偏差行為或上癮 ...

  7. 青春期是從童年到成年期的過渡,體格、性徵、內分泌及心理等方面都發生巨大變化,各組織器官由稚嫩走向成熟,由能力不足趨向功能健全,認知信念及世界觀逐步形成。 然而現代飲食過於精緻,加工品及添加物過多,導致身體早熟、月經提早,身體急遽長大,精神成長卻沒有同步,無思考訓練也缺乏情緒教育,變成「小孩操作大人的身軀」。 社會以為青少年準備好了,其實都還沒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