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22日 · 李立峯2016年的研究《再看世代差異和香港青年人的後物質主義》指出,在貧窮及物資匱乏年代長大的人,價值觀會傾向物質主義,強調經濟得益,追求經濟發展、控制通脹、社會秩序等物質目標;而在較安穩和富裕的年代長大的人,則傾向後物質主義,較強調民主發展、表達自由、環境保護、歷史保育等非物質目標,而隨着世代更替,社會也會傾向後物質價值。 以反修例浪潮為例,李立峯認為,大學生是運動中最為活躍的一群,但他們並非最弱勢,當中有不少年輕人亦非出身草根階層,這反證了抗爭成因並非個人生活資源匱乏所致。 不過,他亦補充,處於後物質主義的青年也有基本物質需要,例如滿足基本衣食住行及建立安全感。

  2. 青少年傾向後物質主義價值. 是次研究發現受訪的青少年當中,後物質主義者佔近31.3%, 而物質主義者只佔9.1%,兩者比例相差三倍之多,當中選擇 「努力使我們的城市變得更美麗」及「保障言論自由」為最重要的,分別有42.2%及 33.9%,而選擇「維持經濟增長」及「穩定的物價」為最重要的卻只有 21.9%及 16.2%。 研究更顯示出受訪者有傾向於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趨勢(M=3.61,SD=1.56)。 另一方面,調查發現青少年的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愈高,願意參與以物易物活動的程度也愈高。 顯示出以物易物是後物質主義的行為表現之一,而且預測了後物質傾向的年青一代將可能帶來以物易物活動的興旺。 3. 學會知足 滿足精神價值.

  3. 本文就香港現時在學的青少年生活作息、學習及習慣等情況,以及出現的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ur,如講粗口、沉溺行為、上網成癮或夜歸等問題)作出相互的比對,疏理出現今青少年「我又忙、卻又悶」的問題模式的源由,以及其與沉溺及偏差行為的共融效應。 青少年偏差行為:本港現況. 「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ur)是指在一個社會或文化體系內,一些行為脫離了整個社會或文化體系中,共同接受或承認的行為、價值觀及道德標準,或與這些引發衝突的行動。 偏差行為既不能得到社會及各團體所接納,也脫離了自身文化所能夠容忍和支持的標準。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9年7月17日 · 雖然社會普遍富裕,但香港的樓房居住和貧富懸殊問題也是促成年青人關心社會政治狀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面對物質生活的不平等或不滿足,現在的年青人一般都不相信個人努力多勞多得的「機會論」能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而更傾向認為改善 ...

  6. 2019年8月4日 · 他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發表了一連串關於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的研究,這些研究紛紛指向一個結論:年輕世代出生和成長於物質條件豐富的環境中,所以會比他們的父母輩更加傾向追求後物質價值,例如強調民主、思想和表達的自由、環保、保育等等。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和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鄧鍵一的追溯,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後,媒體中開始慢慢出現「後物質主義」這個字眼,用於解釋香港的管治問題。 及至保衛天星、皇后碼頭的一連串保育運動,後物質主義就成為一種頗主流的講法,去解釋關注保育問題的年輕人,亦即第一群用「本土行動」這個名義組織社會運動的80後。 到了2010年的反高鐵運動,香港社會驚歎於80後對保育甚至鄉郊議題的重視,還有他們的動員能力。

  7. app3.rthk.hk › mediadigest › content傳媒透視 - RTHK

    不少人擔心廣告對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讓青少年偏向以擁有物質作為成功、快樂及自我滿足的唯一途徑。. 崇尚物質主義的價值觀對社會有好處亦有壞處,一方面,物質主義推動人努力讀書及工作,以改善生活水平。. 但是,物質主義亦會令人產生佔有慾、猜忌 ...

  8. 一些青少年認爲新穎的手機、數碼相機和名牌手錶是生活必需品,也視物質為快樂和滿足感的來源。 根據浸會大學的一個調查指出,嚴重依賴物質的青少年誤入歧途的機會也較高,可見物質生活對青少年的影響甚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