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歐仁·亨利·保羅·高更 (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 法语: [øʒɛn ɑ̃ʁi pɔl ɡoɡɛ̃],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生於 法國 巴黎, 印象派 畫家。. 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 后印象派。.

    • 概览
    • 人物经历
    • 个人生活
    • 人物评价
    • 创作特点
    • 后世影响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1889年,创作《黄色基督》。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4年,创作《敬神节》。1897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1903年去世。

    保罗·高更与文森特·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

    早年经历

    1848年6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圣母·德·洛莱特大街52号。1851年,高更全家(带着两个子女保罗和玛丽)赴秘鲁,在利马度过4年。 1855年,祖父去世,母亲携他离开秘鲁,返回法国奥尔良老家解决继承遗产问题,寄居在位于奥尔良城安丹街7号的伯父伊西多尔·高更家,进入小学学习。 1859年,进小神学院学习。1865年,毅然放弃学业,被海运商业部雇佣,登上卢齐塔诺号,后在弗洛特舰队服役。1868年4月26日,在哈佛尔入伍,登上“吉隆姆·拿破仑”号战舰服役。 1871年,结束海上生涯;4月23日退役,返回故里;同年,得到监护人阿罗沙的帮助,成为贝尔丹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拉菲尔特街);同年,开始练习绘画。

    业余画家时期

    1873年11月22日,和梅特—索菲·迦德结婚。1874年7月,结识毕沙罗,经常去柯拉罗西美术学院。1876年,高更所有的休息日都埋头练习绘画,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年。1877年,迁居住宅,并在新住址结识雕塑家布欧。 1880-1881年,迁居卡塞尔街8号,对绘画的兴趣日益加深,在那里住到1883年初;同年,借毕沙罗之助,参加独立画家展,第五、六届印象派画展。 1882年5月,第七届印象派画展在圣诺奥莱街251号展出,克劳德·莫奈开始不愿意同高更一起展出,后经过毕沙罗、德加、雷诺阿与莫奈的长时间争论后,高更才得以参加这次画展。 1883年1月,高更事先未曾与妻子、友人商量,毅然辞去贝尔丹证券交易所的职务,以便能整日绘画。1884年1月,为了紧缩开支,举家离开巴黎,迁居鲁昂;11月初,又迁往丹麦哥本哈根,投奔岳父家。

    后印象主义时期

    1885年年初,高更成为鲁贝迪里防雨布股份公司驻丹麦的代理人;6月,与家人决裂,带儿子克劳维斯返回巴黎,住在弗雷明胡同。 1886年,参加印象派第八届画展,5月15日至6月15日在拉菲尔特街展出;6月,把克劳维斯送进安东尼寄宿学校之后,他首次去布列塔尼半岛,到了阿旺桥;8月,与埃米尔·贝尔纳相遇;11月,返回巴黎,与文森特·梵高相识;12月,患病住院一个月,生活贫困。1887年4月10日,与法国画家查理·拉瓦尔乘“圣纳泽尔”号船先后到巴拿马、多拔哥、马提尼克岛;12月,返回法兰西。 1888年,返回法国后,身无分文,寄居在朋友埃米尔·苏菲奈克家(布拉街29号);10月初,应塞吕西斯之请指导他创作《护符》一画;10月-12月,前往南方城市阿尔与文森特·梵高相聚共同创作,直到同年圣诞节;同年,首次在布索和瓦拉东家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创作《说教后的幻觉》《洗衣妇》《玛德琳·伯纳尔肖像》

    家庭背景

    高更的父亲克劳维斯的原籍是奥尔良,在《民族报》当记者,后死于动脉瘤破裂症,葬于法敏堡(麦哲伦海峡)。母亲阿丽娜·玛丽的祖籍是秘鲁,她是圣西门派作家弗洛拉·特里斯坦的女儿。

    婚恋

    1871年,在贝尔丹证券交易所结识了丹麦女子梅特—索菲·迦德。

    1873年11月23日,在巴黎第九区市政厅和梅特—索菲·迦德结婚,仪式在硕沙街路德派教堂举行。婚后他们定居巴黎。梅特是位身材高大、肩膀宽阔、体态匀称健美、思想自由、大胆泼辣,拖着一头迷人金发的靓丽女。梅特于1874年8月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爱米尔。1876年,女儿阿丽娜也降临人世。这高更和妻子、儿女在巴黎一同度过了11年安稳美满的家庭生活。两个人一共生育了5个子女。 1885年,高更与妻子梅特分居。1890年,梅特决定带着子女定居丹麦。1893年,高更最后一次在哥本哈根与妻子梅特相聚。1895年3月起,高更离开法国,前往塔希提,此后再没有回来。这期间尽管他与妻子在感情上有隔阂,但是彼此之间仍然保持通信联系。1900年,高更的儿子克劳维斯病逝,友人未将实情告诉高更。

    1893年,高更和一名叫安娜的爪哇女人同居。1896年,高更和塔希提一位十四岁的少女巴护拉同居;同年12月,巴护拉产下一个女婴,但不久就夭折了。

    美国艺术史家约翰·基西克:高更在他的作品中希望更多地摆脱自然观察的束缚,让观众在一定程度上独立领悟更多的个人意义,这些在以前的艺术中是不可能得到的。

    形式感

    高更的画作在形式感上具有独特的装饰特色。画面呈现出单纯而朴实、区域色彩平面化的特征,画面中的形象高度概括、简洁而又形神兼备,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高更使用特殊的构图和鲜艳的色彩,将不同的物体组织在一起,使画面各元素之间的形式构成存在联系,使画作富有形式感、秩序感、韵律感及节奏性。 高更在平面中寻找出表现三维空间的特殊手法。他通过画面的分割、色块对比、物体的遮挡等关系,营造出一种多层次的空间视觉效果,而空间感就由此产生了。

    色彩

    在画面形象上,高更以大胆的单线平涂色,黑线勾边,用线条来分割色彩,也就是说他放弃了传统的光影与明暗,放弃了光源色对物体的影响,运用线条而不是运用体积感来处理画面中事物的边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看不到相近的调和色所塑造的事物,而是纯色的平涂、流畅的线条和朴实的颜色,使画面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妙的装饰效果。 (一)高更早期绘画色彩的特点 1.色彩三原色的运用 高更早期绘画是属于印象派画风的,印象派是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绘画只会着重考虑作品的总体效果,顾及不到枝节细部。以豪放的笔法做画,而作品就缺乏修饰效果,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而高更早期绘画作品深受毕沙罗的影响,他也采用印象派传统的用色方法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绘制了一批带有浓厚的印象派特色的作品。在1875年,他创作出《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高更直接在画布上抛开黑棕土黄三色,回归三原色,以绿色来画天空和河流,用一片黄色来表达积雪覆盖的河滩。 2.绘画色彩与光影的结合 因高更内心对绘画艺术的探索,而使高更对印象派绘画产生了不满足感。1880年代早期,高更将笔触放松、变宽,大胆地、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开始注重刻画细节。在对待光影处理方面,还有着鲜明的印象画派的特点。在他创作出《裸体习作》这幅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到画中颜色上使用了大部分黄紫对比色、裸体的是玫瑰红和绿色,有深蓝色的阴影,像是用微温的熨斗烫过似的肤色。他看重光影的变化,使用大面积色彩平涂的手法、颜色大胆强烈,注重物体的体积感、线条干净利落,构图简洁。 (二)高更绘画中期的色彩表现—“综合主义”绘画理论的应用 高更在巴黎认识了梵高,从梵高的身上认识到什么是“别具一格”。于是他开始尝试突破印象派的绘画手法。强调绘画应抒发自己的感受。 1888年,他再度来到布列塔尼,结交了许多画家,这些画家的“简化形体,用线条勾画形体边缘,色彩使用平涂的画法”的观念影响到高更的绘画观。之后,欧洲开始流行日本浮世绘,而高更也非常喜欢浮世绘,浮世绘版画中平面平涂的技巧,艳丽的单色,流畅的线条都吸引着他,高更便把这些绘画观念进行修正和润饰,形成高更的“综合主义”绘画的基础理论,此后与印象派决裂。 在高更的《布列塔尼的牧羊人》这幅画中,他从日本版画中学到用色彩来平铺画面,重色勾画物体边沿线。画面中,他用了不同的绿色,近景草地是深色的绿,屋子的前面是浅绿,远处的山是泛黄的绿,在不同的绿色之间夹带着红色的土地,使画面在对比中达到统一。从这幅作品里可以看到,高更提升了自身的色彩修养。 (三)高更绘画成熟期的色彩表现 1.利用条状色块来装饰画面 在高更的风格成熟时期,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作中看到许多条状的色块,这些条状色块简洁明确,使画面的色彩对比更为和谐。1890年,高更的作品《蓝色屋顶》中,整幅画中多处用了条状色块,高更用绿色的条状色块来表达前景中的草地。围墙里头的房子和墙面也画成了色块,屋顶是橘黄色和褐色的,墙面是蓝紫灰的,他用不同颜色调和成的浅色来画院子里的地面,使人的视线就被蓝色屋顶的房子给吸引住。整个画面显得暖色调很多,但中间的屋顶是蓝色,这就压住了画面,在视觉上也会让人看起来很舒服。 2.色彩纯度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高更早期绘画中色彩纯度不是很高,且许多颜色是过渡调和的,也不知道如何在画作中运用色彩的纯度。而大溪地之行,他看到美丽的大溪地的景色,他便把色彩直接涂抹在油画布上,用色彩来表达自己对大溪地的喜爱之情。高更在作品《棕榈树下的大溪地女子》中,草地用的是纯度较高的黄绿,他不能与其他颜色一起调和,高更就是直接把颜色涂抹到画布上。这样显得画面的色彩纯度会很高。而高更运用色彩的纯度成为他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高更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体现在理论和形式上、对绘画本质的信念上,他认为绘画的本质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而艺术就是他所向往的某种生活方式。他的绘画风格、绘画形式,都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贯穿着神秘、原始、象征、主观的绘画理念。他从原始艺术和传统艺术中获取灵感,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和神秘感。他那粗犷、有力的绘画风格,以构思的大胆、线条的单纯、纯真净美而又鲜明的色彩、具有很强装饰性的构图而触动人们的心灵,追求对形态和色彩的极富主观性的夸张,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各种原始艺术和象征艺术开拓了道路,指引了方向。

  2. 促使高更畫風轉變的最大原因,是法國西北部 布列塔尼 地區特別的風土人情,絲毫未被庸俗化,頗受畫家們的喜愛。 從1885年夏天開始,高更便渴望逃到「不列塔尼的鄉下去作畫,過生活費較低的生活。 」 [10] 1886年,高更第一次來到布列塔尼,同年7月搬進 阿凡橋 的 格洛阿內克旅館 (Pension Gloanec)。 [10] 由於此地有悠久的文化傳統,獨自的語言、民族服裝和宗教祭祀(布列塔尼人是 凱爾特人 的後裔),這些均喚醒了童年時期,深深刻在高更心中對異國風情和原始性藝術的憧憬。

  3. 后印象主义大师保罗·高更的生平及作品赏析. 保罗·高更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除去绘画之外,在雕塑、陶艺、版画和写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 他对色彩的使用导致了综合主义的产生,加上分隔主义的影响,也为原始主义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大部分艺术史家将 ...

  4. 2024年9月9日 · 高更一直在秘鲁生活到七岁,幼年时期异国风情的记忆,跟他后来流浪旅行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高更深深敬爱母亲和外祖母,他的母亲没有屈服于困难,凭自己的双手扶养起一双儿女,而作为社会主义先驱的外祖母也对他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 1855年,高更一家回到法国,居住于 奥尔良。 他曾多次转学,11岁进入 拉沙佩勒圣梅曼 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 [7]。 3年后进入巴黎的一所海军预备役学校“Loriol Institute”读书。 1865年他当上了船员,几年之后便升为 二副,之后又进入海军,这段海上生涯,让他航海到 巴西 、 巴拿马 、 大洋洲 、东 地中海 和 北极圈。

  5. 我們是什麼? 我們到哪裡去? 》《黃色的基督》《遊魂》《敬神節》等. 人物經歷. 1848年6月7日,高更出生於法國巴黎聖母·德·洛萊特大街52號。 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變之後,克勞維斯-高更陷於困境。 全家(帶著兩個子女保羅和瑪麗)赴秘魯。 高更在利瑪度過4年。 1855年,祖父去世,母親攜帶他離開秘魯,返回法國奧爾良老家解決繼承遺產問題。 寄居在伯父伊西多爾·高更家(奧爾良城,安丹街7號),進入國小學習。 1859年,高更進小神學院學習。 1865年,毅然放棄學業,被海運商業部僱傭,登上《盧齊塔諾號》,後在弗洛特艦隊服役。 1868年4月26日,在哈佛爾入伍,登上“吉隆姆·拿破崙”號戰艦服役。 1871年,結束海上生涯。 4月23日退役,返回故里,母親已經去世。

  6. 4 天前 · 1897年,高更画出生平最大幅1.5米,宽3.6米)经典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返回到大溪地的高更再次受到贫困和疾病困扰,但其创造力丝毫没有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