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黃鱔(學名: Monopterus albus ),俗稱鱔魚鱓魚)、田鱔或田,亦名長魚、血魚、羅魚、無鱗公子等,為條鰭魚綱 合鰓目 合鰓魚科的淡水底棲肉食性魚類。

  2. Monopterus javanensis. Lacepède, 1800. 黄鳝 (學名: Monopterus albus),俗称 鳝鱼 (鱓魚)、 田鳝 或田鳗,亦名长鱼、血鱼、罗鱼、无鳞公子等,為 輻鰭魚綱 合鰓目 合鳃魚科 的淡水底栖肉食性鱼类。. 其 种加词 “ albus ”意为“白色的”。. 可养殖供食用 ...

  3. 2018年6月16日 · 黃鱔又叫鱔魚,其肉質嫩而鮮美被大家所喜愛。大家喜歡食用黃鱔,大都是因為其味道鮮美,卻很少有人會注重食用黃鱔對人體有哪些好處與功效,今天便給大家詳細介紹介紹常吃黃鱔的好處。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黃鱔的營養價值。

  4. 烹調步驟. 洗淨黃鱔肉後,以清水不停沖洗2分鐘。. 瀝乾後,醃20分鐘。. 中火燒熱油,用1湯匙蒜蓉炒香黃鱔肉,盛起備用。. 在鑊中加入剩餘的蒜蓉、蒜芯及韭黃略炒至聞香。. 加入黃鱔肉及調味料,以大火炒勻。. (c) 2024 李錦記版權所有。. 發掘更多簡易、美味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形態特徵
    • 棲息環境
    • 生活習性
    • 分布範圍
    • 繁殖方式
    • 種群現狀
    • 保護級別
    • 主要價值

    黃鱔(學名:Monopterus albus):又名鱔魚。體細長呈蛇形,體長約20-70厘米,最長可達1米。體前圓後部側扁,尾尖細。頭長而圓。口大,端位,上頜稍突出,唇頗發達。上下頜及口蓋骨上都有細齒。眼小,為一薄皮所覆蓋。頭粗尾細,體表有一層光滑的黏膜保護去,無鱗,色澤黃褐色,體則有不規則的暗黑斑點,各鰭不發達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刺少肉厚。肉嫩味美。

    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以中國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產期在6-10月,以6-8月所產的最肥。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及附近之大小島嶼,西起東南亞,東至菲律賓群島,北起日本,南至東印度群島。

    •中文學名:黃鱔

    •拉丁學名:Monopterus albus

    •別稱:鱔魚、田鱔、田鰻、長魚、血魚、羅魚、無鱗公子

    •界:動物界

    •門:脊椎動物亞門

    •亞門:脊索動物門

    黃鱔體細長圓柱狀呈蛇形,體長約20-70厘米,最長可達1米。體前圓後部側扁,尾尖細。頭部膨大長而圓,頰部隆起。口大,端位,吻短而扁平;口開於吻端,斜裂;上頜稍突出,唇頗發達。上下頜及口蓋骨上都有細齒。眼甚小,隱於皮下,為一薄皮所覆蓋。鰓裂在腹側,左右鰓孔於腹面合而為一,呈倒“V”字形。鰓膜連於鰓峽。鰓常退化由口咽腔及腸代行呼吸。無魚鰾這類輔助呼吸的構造,而是由腹部的一個鰓孔,口腔內壁表皮與腸道來掌管呼吸,能直接自空氣中呼吸。

    體裸露潤滑無鱗片,富黏液;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僅留皮褶,無軟刺,都與尾鰭相聯合。生活時體呈黃褐色,側線完全,沿體側中央直走。體背為黃褐色,腹部顏色較淡,全身具不規則黑色斑點紋,黃鱔的體色常隨棲居的環境而不同。體鰻形,鰭無棘,背鰭、臀鰭延長,與尾鰭相連,無腹鰭,或者小如存在為喉位。

    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生活於水體底層,主要棲息於稻田、湖泊、池塘、河流與溝渠等泥質地的水域,甚至沼澤、被水淹的田野或濕地等皆可見其蹤跡。喜鑽洞穴居。黃鱔洞長約為體長的3倍左右,洞內彎曲交叉。每個沿穴一般有兩個以上洞穴。洞穴出口常在接近水面處,以便它將頭伸出呼吸空氣。

    黃鱔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夜行性,口腔皮褶可行呼吸作用,故可直接呼吸空氣。冬季與乾季時,會掘穴深至地下1-2公尺,數尾魚共棲。鰓不發達,而藉助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氣;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存。出水後,只要保持皮膚潮濕,數日內亦不會死亡。

    黃鱔為肉食兇猛性魚類,多在夜間出外攝食,能捕食各種小動物,如昆蟲及其幼蟲,也能吞食蛙、蝌蚪和小魚。黃鱔之攝食多屬啜吸方式,每當感觸到有小動物在其口邊,即張口啜吸。是以各種小動物為食的雜食性魚類,性貪,夏季攝食最為旺盛,寒冷季節可長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原產地:孟加拉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和越南。

    引進:美國。

    黃鱔生殖季節約在6-8月,在其個體發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轉的特性,即從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即體長在35厘米以下的個體的生殖腺全為卵巢);產卵後卵巢逐漸變為精巢;體長在36-48厘米時,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成長至53厘米以上者則多為精巢。黃鱔產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產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藉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發育,雌雄魚都有護巢的習性。

    卵大,卵徑約2-4毫米,金黃色,富彈性。產卵時成魚吐泡沫,在洞口積聚成團,卵量較少,不產於泡沫中,產在巢里,約7-8天可孵出幼魚。生殖腺左側發達,右側退化。具有性逆轉現象,體長在200毫米以下的個體其生殖腺全為卵巢;體長220毫米左右開始性逆轉;體長360—380毫米時,雌雄個體幾相等;360毫米以下的,多數為卵巢;380毫米以上的個體多數為精巢;成長至530毫米以上的個體,則全部為精巢。黃鱔自胚胎期到成熟都是雌性,只能產卵;在產卵以後,卵巢漸轉為精巢,以後就產生精子。懷卵量少,體長500毫米的雌體,懷卵500-1,000粒,分批產出。剛孵出的幼魚具有胸鰭,鰭上布滿血管,經常不停地扇動,成為幼魚的呼吸器官,稍長即行退化。當年幼魚只能長到200毫米以內,2冬齡魚才達性成熟,體長約340毫米。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食用

    為經濟性食用魚,一般以活魚販售,市場上的黃鱔多是人工養殖,以南部養殖較多。在台灣多以切片油炒食之;在華人地區視為補血強壯劑。黃鱔肉嫩味鮮。營養價值甚高。每1百克鱔魚肉中蛋白質含量達17.2-18.8克,脂肪0.9-1.2克,鈣質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此外還含有硫胺素(維生素B1)、核黃素(B2)、尼克酸(維生素PP)、抗壞血酸(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黃鱔不僅被當作名菜用來款待客人,近年來活運出口,暢銷國外,更有冰凍鱔魚遠銷美洲等地。黃鱔一年四季均產,但以小暑前後者最為肥美,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藥膳

    黃鱔不僅為席上佳肴,其肉、血、頭、皮均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濕等功效。黃鱔肉性味甘、溫,有補中益血,治虛損之功效,民間用以入藥,可治療虛勞咳嗽、濕熱身癢、腸風痔漏、耳聾等症。黃鱔頭煅灰,空腹溫酒送服,能治婦女乳核硬痛。其骨入藥,兼治臁瘡,療效頗顯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別是外用時能治口眼歪斜,顏面神經麻痹。 附方 【 性能】味甘,性溫。歸肝、脾、腎經。能補氣血,強筋骨,除風濕。 【套用】 1.用於氣血不足,體倦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眼花。可用本品同豬瘦肉、黃芪等煮熟後,飲湯食肉。 2.用於治療久痢、便血或內痔出血。可用本品焙乾研末,加紅糖調味服。或用本品煮熟、調味,食肉飲湯。 3.用於久患風濕,肢體酸痛,腰腳無力。可與杜仲、桑寄生、五加皮配伍,煎湯服。

    毒性

    黃鱔的血液有毒,誤食會對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嚴重的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使人四肢麻木、呼吸和循環功能衰竭而死亡。 鱔魚血清有毒,但毒素不耐熱,能被胃液和加熱所破壞,一般煮熟食用不會發生中毒。民間用鱔魚血治病,是否為血中毒素的作用所致,尚待深入研究。

  5. 黃鱔粥的詳細做法,步驟,配料,圖片和視頻。本菜譜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教您怎麼做好吃的黃鱔粥。據《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濕等功效。

  6. 山黃鱔為輻鰭魚綱 合鰓目 合鰓魚科的其中一種,分佈於亞洲 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及緬甸的淡水流域,體長可達70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雄魚會築巢,屬肉食性,以蝌蚪、魚類及水生昆蟲等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