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在倫理思想方面,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論」、「人禽之辨」、「義利之辨」、「義內說」。 所謂的「性善論」,是說人人本具有善良的本性,至少有有仁義禮智四個面向的善性,表現出來就是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 此四端之心內在於每一個人,身而具有,不需要外鑠。 而這四端之心,就是人與禽獸唯一不同的一點點。
www.tctcc.taipei/zh-tw/C/ideology/ideology/1|21/40.htm?1
其他人也問了
仁義禮智是什麼意思?
人禽之辨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仁義」?
如何將「仁、義、禮、信」與「智」聯繫起來?
孔子的「仁」和「禮」有何不同?
孔子如何看待「仁」?
2021年10月8日 · 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則總結為:「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 」仁即「無私的普遍的惻隱不忍之心」,「義是本於人格尊嚴之自覺」,「而以公平正直之心,對人接物皆為義」,「禮見於自己謙讓與對他人之尊重」,「智見於明辨是與非」。 唐認為:「人有仁所以能愛家人,愛國人,愛天下一切人。 以至對於禽獸,都欲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對於草木山川,都可有情」, 「人有義,有公平正直之心,人之正義感,可無所不運,而以實現各種平等之社會理想,以維持社會之秩序」,「人有禮,能自己謙讓以尊敬他人。 所以能尊敬父母,尊敬師長,尊敬聖賢豪傑」,「人有智能辨是與非,所以能是是非非,善善惡惡,而追求真理,有對自己之過失之反省與懺悔及改過之努力。 」(《與青年談中國文化》)這正是人與禽獸截然不同的所在。
2017年3月1日 · 「仁」便是「惻隱之心」,即同情心;「義」是「羞惡之心」,即羞恥憎惡的心;「禮」是「辭讓之心」,即互相尊重禮讓的心;「智」是「是非之心」,即辨別對錯的心。 其中《魚我所欲也》章便是討論「義」的問題。 捨生取義因價值. 孟子以類比的手法指出當魚與熊掌兩者不可同時擁有時,我們通常會選擇較珍貴的熊掌而捨棄魚;而如果生命及正義兩者不能同時並存的時候,便應選擇正義而捨棄生命。 因為,有些東西比生命更重要,也有些東西比死更討厭。 生死是自然的邏輯,人與禽獸皆要面對,而「義」是善的,是判斷人與禽獸的差異點,如果沒有這差異點,「人」是不能成立的。
2021年2月19日 · 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指出,傳統儒家討論人禽之辨,旨在強調人有善性而禽獸沒有,善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 但歷史發展到今天,隨著人們對動物世界的深入了解,發現動物與人的行為有不少相似之處,並非完全沒有「善」的行為。
四善端 是 孟子 提出 性善論 理論思想的一部分。. 具體來講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分別為「仁」、「義」、「禮」、「智」的源頭;孟子稱這四個源頭為「四端」。. 另外,孟子也將「四端」比作人的「四體」,比喻 ...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 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 其有四體也。」即是說「善」的內容便是 「仁」、「義」、「禮」、「智」,而人 天生便有這四種善的萌芽。
2014年11月5日 · 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相似之極,唯一少許差別便是「人有道德的可能」,即人如果發展「四端」,將有機會發展成「仁義禮智」,反之亦然。
2021年5月5日 · 孟子的「人禽之辨」是道德價值意義上的區分. 孟子在這個與告子的論辯之中,主張「性善」、「仁義內在」,這即是說,孟子以人的先天本有的「本心」(「良心」、「良知」)為人的「性」,或換言之,孟子以能 自我立法 的「自由意志」為人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