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釋  義 有勇氣的人不會畏懼、退怯。 如:「他面對困難時的堅毅態度,充分表現出勇者不懼的精神。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dict.idioms.moe.edu.tw/idiomView.jsp?ID=13126&webMd=2&la=0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全句的意思是:具仁德的人不會憂慮,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勇敢的人不會懼怕。 體悟與應用. 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 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認為,君子具有「仁」、「智」、「勇」三種美德,三者兼�. ,知行合一,才可算是明道的君子。孔子覺得自己未能. 有憂慮,只是其憂慮與一般人不同。仁者之憂為何?孔子認為「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這與普通人為了利益問題�. 患得患失、憂心忡忡的表現不同。有仁德的人,內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行善力量,樂天知命,推己及人,並時刻反省;做人坦坦蕩�. 1. 「知者不惑」指具有「知」這樣美德,能夠窮究事理,明辨是非,自然不會被歪理所迷惑了。 》),可見勇者並不代表事事無懼。那麼,怎樣才算是「勇者」?「不懼」指的 .

  3. 2019年6月16日 · 《論語》有云: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之道的三個方面,我都沒有做到:仁者不憂愁,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懼。

  4. 2021年11月28日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解讀: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

  5.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出處與釋義 上面的經典名句,出自《論語‧憲問》,是孔子心目中君 子所應有的三種美德和表現。 「憂」,憂慮。「知」,通「智」。「惑」,迷惑。「懼」,畏 懼。 全句的意思是:具仁德的人不會憂慮,有智慧的人不會

  6. 2016年5月11日 · 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背景介紹. 這段話出自《論語·子張》篇,記錄了孔子對學生們的教誨。 孔子強調了智慧、仁愛和勇氣這三種美德,並指出具備這些美德的人會在面對不同挑戰時表現出的特質。 詞語解釋. 知者:有智慧的人。 不惑:不會迷惑,不會感到困惑。 仁者:有仁愛之心的人。 不憂:不會憂愁,不會感到憂慮。 勇者:有勇氣的人。 不懼:不會害怕,不會感到畏懼。 道德教訓. 這段話強調了智慧、仁愛和勇氣的價值。 孔子告訴我們,具有智慧的人能夠分辨是非,不會迷失方向;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心境平和,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能夠面對一切挑戰。 現代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這段話提醒我們要追求智慧、仁愛和勇氣。

  7. 2010年7月23日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二十八〉. 讀懂名句. 孔子說:明智的人沒有困惑,行仁的心沒有憂慮,勇敢的人沒有畏懼。 名句故事. 孔子除了在此章提過「智仁勇」三種美德,在《憲問‧三十〉裡也有相同的說法,不過三者順序不同,而是「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自謙不具備此三種美德,但子貢認為孔子三德皆備,此段話乃是「夫子自道。 」。 孔子在〈為政.四》中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到了四十歲便不再困惑,也就是已經達到智的境界。 提到孔子不憂不懼的事蹟,當是孔子被匡地的人認為陽虎,而將他與弟子團團圍住時的危機處理。

  8.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摘自《論語·子罕篇》 解釋: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完善. 古詩文網 APP客戶端 立即打開. 猜您喜歡.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論語·公冶長篇》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泰伯篇》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泰伯篇》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雍也篇》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論語·里仁篇》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篇》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八佾篇》 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篇》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論語·泰伯篇》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