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21日 · Watch on. 她邀請了臨牀心理學何念慈(Annie)的女兒張子蕎負責插畫部分,子蕎的爸爸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張達明,十六歲的張子蕎亭亭玉立,長得清麗脫俗,是擁有「仙氣」的星二代。 何念慈與師母在人生低谷時,再次邂逅,從此成為好友。 師母最欣賞這位家長,給予女兒信任和探索機會,她讓子蕎停學一年,遠赴德國文化交流,擴闊了眼界和視野﹗. 《阿媽這杯茶》是師母羅乃萱的「大女兒」,今年她推出四本書,其餘三本包括跟老公志滌牧師談及靈修、關於小數族裔,以及一套遊戲卡,這些都是新嘗試,「四子女」各有千秋。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1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2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3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4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5
  2. 2020年7月20日 ·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誠教授指出,現代社會壓力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做的,是學會如何卸掉壓力,讓身心能輕裝上陣。 李誠教授多年來關注市民精神健康問題。

    • 6 分鐘
    • 雙重污名化
    • 重新學習
    • 手語傳譯
    • 李菁之死
    • 拋磚引玉

    當初語橋社資籌備計劃,是因為看見聾人精神健康的漏洞,希望引起社會關注,但單靠聾人研究還不夠,必定要跟手語傳譯員和心理學家合作,在專業上互相補足。那時「說書人」偶爾會上載聾人心事,也曾在分享活動中增設手語傳譯,但主流服務裏面,還是以口語和書寫為主,甚少接觸關於聾人的知識。語橋邀請加入,臨牀心理學家李昭明為提高專業人士的聾意識,隨即和應:「在香港接受心理學培訓的時候,聾人羣體基本上是隱形的,而我們的信念是希望沒有任何人被遺留。」 從前李昭明出席聚會,舊同學一看到她,便會高呼「有誰是痴線」,打趣說「有病再去看你」。姚勤敏插話,有研究提出「聾人性格」,形容聾人孤立離羣、缺乏安全感、情緒化,但這些都不是先天性格,而是生活在壓迫環境,令他們遇到很多挫折,自然冒生情緒問題。「這就是健全霸權主義,將個別身份...

    籌備半年間,李昭明等臨牀心理學家負責培訓導師,去帶領「與情緒共存」、「與壓力相處」、「睡眠健康工作坊」及「正向心理學」四個主題的心理健康學習小組,掌握精神健康資訊。踏入無聲世界,一切以視覺為主。平日帶組習以為常的動作,都要重新習慣。簡單如說話節奏、不要擋住簡報、自我介紹要圍圈或站起來讓人人看到自己、問問題參加者不會立刻舉手,因為要傳譯過後才有反應。而導師的能量,原來也會感染到參加者,穿透了對寧靜環境的想像。 潘頌詩是員工兼參加者,從前她習慣玩電話,夜夜輾轉難眠,心情變得暴躁,變成惡性循環。導師教她要分開兩個環境,牀上不用電話,睡前不飲紅茶,她照做後整個人變得精神,心情也轉好。在治療小組中,她明白到負面情緒是正常的,學會了表達鬱結,而這些事,以前從來沒有人教她。 當變成單對單的個人心理評估,難...

    手語傳譯員,是聾人和健聽心理學家之間的橋樑。除了口語與手語互換外,可以書面語轉手語,或手語和手語之間轉換。有時健聽手語傳譯員會跟聾人手語傳譯員合作,從文法手語,轉為聾人社羣慣用的自然手語。潘頌詩在外面參與過其他心理輔導服務,但手語傳譯員的翻譯較生硬,而且沒時間深入交流,得着不大,甚至有些小組要自己請手語翻譯員。 根據語橋社資於去年八月的調查,聾人不願主動接受精神健康服務,主因包括擔心私隱被洩露、擔心輔導人員不明白聾人需要、有傳譯員在場令他們焦慮不安、於輔導人員清楚交談時有困難、不肯定傳譯員能否把想法準確地轉達等。姚勤敏解釋,坊間的服務甚少安排手語傳譯員,就算有也不熟悉心理輔導場景,純粹跟字面形容就會錯,亦不清楚傳譯員界線。 「聾人羣體很細,彼此間認識,有時混亂不安,她到底是朋友?還是傳譯員?...

    這兩年世事紛擾,社運疫情接踵而來,社交平台湧現關注情緒的專頁。人們終於打開心中畏懼的櫃子,承認有撿拾碎片、直面裂痕的需要,也重拾關愛小眾的意義。集體創傷餘波未了,疫情下人人戴上口罩,姚勤敏說:「口罩成了情緒表達的交流障礙,基本溝通都很困難,我都成日『吓吓吓』,聽不清對話,又看不清表情,很容易混淆。有時會想,如果我連戴個口罩都感到挫敗,聾人從出生那刻每天遇到溝通障礙,有些更要讀唇,他們今天面對的挑戰更大。」 聾人精神健康問題,不是今天才有的事。 早在十三年前,李菁跳樓自殺事件已轟動全港,因為背後說的不止是自殺,而是社會謀殺。李菁自幼因病致深度聽障,後來冠以「聾人狀元」稱號,奮鬥經歷上過報紙頭版。她死時二十六歲,在遺書中形容自己是怪物,遺物中有個存放會考證書和獎狀的文件夾,封面畫有大交叉,寫上「...

    那十年間,手語漸漸在主流學校得到認可,有人從不同渠道說出聾人心聲,打好了基礎,現在又再踏出一小步。他們希望透過具體嘗試,開啟一扇門,協助建立本土聾人心理輔導模式,再帶到其他社福機構,如像播種。而下一步是運用集體智慧,聚集有心人共同豐富整個內容,也期望大環境改變,減低學習困難,減低家庭困難,增加手語傳譯員等資源配套,整個精神健康就會變好。 姚勤敏深信,要改變制度,沒有十年百載很難:「我們不期望一兩年可以改變整個制度,但不開始,就沒有改變。現在總算建立了基本模式,提出心理輔導需要傳譯,反對聲音該不會太多。」他慨嘆,如果十幾年前推出計劃,會是另一番景象。「這是對的時機,一切都是剛好。如果計劃成功的話,這是獻給李菁的。作為前師長,這是我想為她做的一點事。」

  3. 2021年12月15日 · 她最近雙喜臨門,首先是心理輔導碩士畢業,並獲取美國的註冊治療師資格;其次是獲頒傑出活齡女性,因她在疫情期間為受影響人士進行心理輔導,丈夫毛俊輝做她的提名人。 胡美儀最近心理輔導碩士畢業,丈夫毛俊輝看着她戴碩士四方帽。 胡美儀轉行做治療師,要從她三個月大被父母遺棄,寄人籬下在新界豬棚長大的坎坷童年說起。 「老公話我:『你做訪問又講自己細個點慘呀? 』」每個人的人生深受童年經歷影響,這一點無可否認,她十多歲做工廠女工,廿多歲結婚然後離婚,做藝人不甘發展平淡,轉到美容界去闖,然後遇上毛俊輝,陪他走抗癌路,有了第二段婚姻,一切過後,她仍然覺得不快樂,靠心理輔導尋找答案……這長篇的人生療癒記,曲折而有啟發性。 胡美儀讀到中二輟學,之後做過工廠女工。 住新界熟手刮雞糞.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1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2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3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4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5
  4. 2015年1月17日 · 分享 留言. 在百多年前的今天,人們並不知道精神病是一種疾病,只以為是邪氣、冤孽、鬼怪附體所致,精神病稱之為癲狂。. 在高街精神病院未建立時(成立於1892年),香港早期的精神病人,大多被送到廣州芳村精神病院。. 1875年,香港第一所臨時性 ...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1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2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3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4
    • 何念慈心理工作室5
  5. 2016年4月16日 · 學生生活輔導委員會副主席吳騰耀老師介紹,中二學生的班主任課引入「正向工程」心理教育計劃教材,重點是培養學生正向思維,強化面對逆境的能力;中三則引入「快樂巨升」課程,協助中學生減低焦慮,提升快樂感。

  6. 2019年4月16日 · 4月份工作坊已結束,不過工作坊8月將重辦,並有公眾展覽,一樣有學習機會。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網站有很多心理健康及社區支援機構資訊,登記成為會員後更可即時做心理健康評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