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仁、义、礼、智、信

      Image courtesy of nipic.com

      圖片: nipic.com

      •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 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 ...
      zhuanlan.zhihu.com/p/584575350
  1. 三纲五常简称纲常,中國 儒家 倫理架構,起源先王之學,經“思 孟 学派”“五行”闡發,歷经汉朝,并盛行于宋、明、清三代。三纲即三倫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五人伦:仁、义、礼、智、信

  2. 三綱五常,又簡稱綱常,中國 儒家 倫理架構,起源先王之學,經「思 孟 學派」「五行」闡發,歷經漢朝,並盛行於宋、明、清三代。三綱即三倫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五人倫:仁、義、禮、智、信

    • 概览
    • 名称由来

    儒家“五常”

    展开6个同名词条

    仁义礼智信,汉语词汇,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儒客推崇。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3. 基本介紹. 中文名:仁義禮智信. 提出人:儒家五常 ”, 孔子. 延伸人:孟子、董仲舒. 擴充:“仁、義、禮、智、信” 構成及發展. 孔子曾將“ 智仁勇 ”稱為“ 三達德 ”,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 仁和 義的具體規定。 仁義禮智信. 孟子 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 “ 性善說 ”,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4. 儒家美德中的“五常”,指“”、“”、“”、“”、“五种道德范畴。. “五常”是儒家先哲们对各种道德规范进行长期筛选而形成的。. 孔子认为,在一切道德规范中,“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 孟子弘扬“义”,将“仁义”并称,又 ...

  5. 儒家三纲五常”的本义、演变及其辨正——以朱熹理学的诠释为中心. 【摘要】在班固《白虎通》对于儒家“三纲五常”的系统阐述中,“三纲”所表达的君、父、夫对于臣、子、妻的主导地位,以“五常”为心性基础,是就率先垂范而言。. 朱熹讲“三纲五常 ...

  6. 三綱五常,又簡稱綱常,中國儒家倫理架構,起源先王之學,經「思孟學派」「五行」闡發,歷經漢朝,並盛行於宋、明、清三代。 三綱即三倫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