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中華倫理當中,仁、義、禮、智、信,是儒家重視的德行和維繫群體的五種常規,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四端: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是仁愛之心;義是處事得宜和合理;禮是人際關係的正常規範;智是明辨是非;信是誠實無欺。
www.mingpaocanada.com/healthnet/content.php?artid=9024
其他人也問了
什麼是儒家思想?
仁義禮智信是什麼?
儒家有人權觀念嗎?
儒家為何重視史學?
如何將「仁、義、禮、信」與「智」聯繫起來?
儒家思想在臺灣民主化的進程中是助力還是阻力?
2017年9月14日 · 傳統文化丨「仁、義、禮、智、信」. 2017-09-14 由 啓達教育 發表于 文化.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 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 ...
- 再說老祖宗的成功秘訣
中國的普世價值觀以儒家經典為根源,通過宗族、家長、社會 ...
- 一生要懂五個字
2016-01-22 儒風大家「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儒家歸納的五 ...
- 仁學:儒家修身養性的思想基礎
《告子上》指出:由於「心所同然」,人的心理和感情、願望 ...
- 仁的要義在力行,無此四心即非人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之心, ...
- 中國人應該學習的儒家人際關係學:仁義禮智信
所以儒家學說就成了社會的主流文化,甚至往往被認為是中華 ...
- 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12 ...
- 也說儒門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12 ...
- 一字一菩提:智
首先把「智」視為道德規範、道德品質或道德情操來使用的, ...
- 再說老祖宗的成功秘訣
”儒家的孟子提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的源頭,並列「四端」。 而“三纲、五常”的说法来源于 西汉 董仲舒 的《 春秋繁露 》一书。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構成及發展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之中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性善說”,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仁义礼智信,汉语词汇,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儒客推崇。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中文名. 仁義禮智. 定 義. 儒家思想體系中4個並列又相關聯的倫理道德範疇,亦即儒家的“四德” 在孔子那裏,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並斷言:“為仁由己。 ”(《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 何以如此,孔子並未詳論。 孟子循此繼進,指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為仁找到“人心”作為承載者。 從此,儒家仁學進入一個以“心”釋仁的新階段。 孟子還進一步發揮了孔子“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的思想,斷言:“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把“義”和人的行為規範、方向、道路聯繫起來,拓寬了義的內涵。 從西周以來,“禮”就是囊括社會生活一切方面的習慣準則,“禮”與“樂”構成了全部文化內涵。 孔子認為禮應當是仁的外在體現。
儒家是先秦時期由孔子創立的一個學術派別,儒學是儒家學派所持的理論觀點和思想體系。 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間的「儒」,他以自己的禮制、六藝知識,傳授弟子,創立了以仁、義、禮、智為基本範疇的思想體系,教人做有道德修養的君子。
儒家主張仁德治國,以禮規範人的言行,可化解衝突,進以使國家和平。 儒家起初屬 諸子百家 之一,在 秦代 與 法家 理念不合而式微,自 漢代 起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 在 兩晉 、 南北朝 和 唐代,儒家與 佛 、 道 二家並稱 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 宋 、 明 大儒重新闡釋,形成 理學,發展 心學 後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 朝鮮 、 越南 、 日本 、 琉球 、 臺灣 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