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9月7日 · 俱舍論上說業是思彼起,「就是內心當中造作的力量彼起就是由於內心的造作而生起跟它相關的身語造作所以就是意業,「彼起就是身語業。 根據思的作用,通常又把它分成三種:「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 「審慮思」就是心一觸境的時候,它自己就動起來了,這個不必去講文字,我們都體會得到,這純粹是內心當中的思心所,換句話說它有個造作的力量;心裡想了以後,下面就會決定應該怎麼辦。 譬如說看見一個很好的東西,就動腦筋想要獲得,如果覺得不好,就會想辦法排斥,如果覺得無所謂好不好,就不在意,不外乎這幾種狀態。 當審慮了以後,就會有所決定,想要取是貪,排斥是瞋,或者是痴,然後下面緊跟著就會動發身語了。 所以這個審慮思通常是屬於思業,決定跟動發屬於思已業。

  2. 2020年9月10日 · 首先舉出二種特殊業:一是對三有中的一切圓滿見為過患,由此生起希求解脫的欲樂,以此欲樂所發起的善業;二是與如理觀察無我義智慧相應的思的各種善淨業。 即:一是以出離心攝持的善法,二是以無我空性慧攝持的善法。 此二業是不是生死之因的集諦呢? 以下將集諦分成庸常集與隨順集兩分,說明以上二業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庸常集,而是隨順集。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 總體而言,資糧道和加行道行的修行者,雖然在沒有以出離心和空性正見攝持的時候,也會積集庸常能引生死的業,但是他們相續中的出離心和以出離心所攝的相應善業,以及無我觀慧和以無我觀慧驅使所做的相應善業,都不是庸常集,而只是隨順集。 以下宣說原因。

  3. 「光」是世界上目前行進速度最快的,一秒鐘繞地球七圈半,沒有任何物質足以超越光速。 而人類的「想像力」則是無遠弗屆,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穿梭於過去、現在、未來,把遠方的場景拉到眼前。 所以,想像力比光更快速、曲折、神奇。 修辭學者陳望道首先提出「示現」辭格,並如次界定其意義:「示現是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 所謂不見不聞,或者早已過去,或者還在未來,或者不過是超絕時地、超實在的非常辭格。 」,陳氏對「示現」辭格的界定,與二十世紀初葉風行於歐洲的「超現實主義」,就兩者表現手法均著重於想像力的精神活動及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而言,頗多相吻合之處,若說「示現」辭格是「超現實主義」的精髓(即所謂「時空交錯,意象拼貼」)所在,應無言過其實。

  4. 2004年9月6日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記者盧德允/台北報導. 據了解,甫於六月底晉升中將的國安局駐歐特派員楊六生,將接替即將退休的黃磊升任國安局副局長。 由於楊六生係國安密帳重要關係人,頗具爭議性,這項人事安排已引起國安系統內的議論。 國安系統知情人士透露,楊六生得以在質疑聲中晉任中將,甚至跳過國安局主任秘書,直升副局長,主因有二:一是楊六生的工作績效,深獲陳水扁總統肯定;二是國安局幾位副局長皆係科技背景,欠缺國際事務經驗,楊六生恰可填補這個空隙。 據了解,六月初傳楊六生名列晉任中將名單,引發輿論非議,國安系統和軍方一度想以國安軍情將領職務敏感為由,利用相關晉升將領不列名、不出席的方式,「掩護」楊六生順利晉任中將。

  5. 阿毗達磨發智論梵文名Jnanaprasthana-sastra簡稱發智論》,又譯為八犍度》,作者為迦旃延尼子為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書。 在說一切有部的論書中,發智論被稱為身論,顯示它的重要地位。 它等同於分別說部的《發趣論》,結構極為相似,但是其解說則不同。 漢譯有兩本:1.《阿毗曇八犍度論》30卷,苻秦僧伽提婆口授,竺佛念漢譯。 苻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譯出。 2.《阿毗達磨發智論》20卷,唐玄奘譯。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是為詳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達摩發智論》而造的釋論。 唐玄奘以完全的底本譯重譯成《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二百卷,簡稱為《大毗婆沙論》或《婆沙》,對於僧眾正確和完整地理解教義是很主要的,是小乘說一切有部所正依的論藏。

  6. 2023年1月16日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安信建經解密 【起造人】意涵與義務一次看清楚. 文章來源. 如果走過路邊個建築工地上,總是會看到工地外懸掛著一塊綠底白字的「工程告示牌」,俗稱「綠牌」;「綠牌」詳細載明工地的各項基本內容,例如工程名稱、起造人、設計人、監造人、承造人……等資訊。 其中,「起造人」是最重要的資訊之一,一般會認為,「起造人」就是「出錢蓋房子的人」,也是建築物的擁有者,但實際上並非全然如此。 安信建經根據《 建築法》第十二條第一項明訂,「建築物之起造人,為建造該建築物之申請人」。 另外,依據最高法院96 年度台上字第2851號民事判決及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437號判決,起造人名義僅係建築主管機關對建築執照之核准、執行之管理措施,與實際出資興建造物者未必一致。

  7. 2003年12月21日 · 整部小說是借沙凡一家的日常生活來表現當時香港所發生的大事小事,「寫的是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用小說形式展現七三——七五年的香港社會生活。 」 而在沙家的生活寫照外,劉氏亦用了一種報章標題式的「編年」手法記載社會實況,如第九節就為七三年的聖誕作了一個速寫,你可以看到「恆生指數跌到四百點」、「今年物價狂漲」、「工展會有許多遊客」和「青衣大橋落成」等組成的事件簿。 憑著這種客觀的標題式記載和沙家遇到的種種問題﹙如停電、制水等﹚,一部七三至七五年香港的社會紀錄便活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