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25日 · 首先, 就是「 Big Timer 」非常好用的快捷鍵功能: 空白鍵:暫停與開始. 上下鍵:增加、減少倒數時間. R:重新開始. 數字鍵:設定倒數幾分鐘. F:切換全螢幕. 例如我在倒數計時過程中,如果發現學員演練進度比較慢,可以利用「上」方向鍵,快速增加一些倒數時間。 或是利用「數字鍵」,按下 3 快速設定倒數 3 分鐘。 而學員甚至不一定會發現我的操作。 接著,可能在倒數計時的過程中,我切換到其他軟體中作示範、簡報,甚至不小心關掉倒數計時頁面。 但是「 Big Timer 」為每一次的倒數計時,都提供一個擁有專屬代碼的固定網址 ,所以只要呼叫之前關閉的分頁,或是重新打開同一個網址, 就會發現倒數計時器「還在繼續倒數計時」,完全不會中斷或暫停。

    • 會議失焦,時間超時。會議討論過程中,某一段的討論變成大家各自發揮「感覺想法」,或是忽然岔出到「其他的主題」,討論時間愈拉愈長,內容就愈來愈發散,卻不知道如何拉回來。
    • 報告不精準、溝通沒交集。每個人輪流報告,有的人不知不覺愈講愈長,最後會議的時間不斷增加,但又不好意思打斷別人,可是講了老半天,會議的結論卻還是沒有出現,只好花更多時間繼續開會。
    • 會議中才開始思考。會議中聽別人報告,我才開始第一次認識這個專案、任務,才開始一邊動腦提問,於是又比預期的會議時間需要更久的時間。大家到會議上才開始聽報告,問問題,但這反而是耽誤了彼此時間。
    • 討論時沒問題,執行後問題一堆。討論一件新專案時,大家習慣不發表意見,用制式流程去做最保險,但是往往做到後面才發現很多問題,這時候要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最後時間來不及,品質做不好,績效也就降低。
  2. 2018年5月12日 · 1. 列出這一次要確認的重點問題清單. 會議有時候會不小心失焦,大家天南地北的聊起天,或是想到什麼討論什麼,最後離題而拖長不必要的討論時間。 有時候會議會有議程,但有時候沒有。 無論如何,我都會有個習慣,就是自己先列出這一次我想討論的重點清單,以及我想確認的問題清單。 所謂「重點問題清單」,不是報告資料,而是裡面真正需要釐清的問題是什麼? 真正值得凸顯的重點是什麼? 我通常會問自己,假設會議時間很少,假設最後沒時間才輪到我講,但我一定要確認的重點與問題是什麼? 無論我是不是會議主導者都需要這份清單 。 如果我是主導者,有了重點問題清單,我就知道什麼時候離題,可以把會議拉回討論主軸。 如果我只是報告者,有了重點問題清單,我也知道如何簡潔扼要的說明,並且知道我應該花時間在哪些重點上討論。 2.

  3. 2013年4月29日 · 用特製會議記錄格式開一次有效會議.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問題,那麼我們 如何建立一份在開會前、開會中、開會後都能夠「被有效利用」的會議記錄呢? 以下是我自己利用「 Evernote 」做會議記錄的心得,當然,我這裡指的比較不是那種「你被交代要做會議紀錄」的角色,而是我們為自己做會議筆記時,可以如何做。 01.讓相關會議記錄更好搜尋. 在瀏覽 Evernote 的筆記清單時,如何很快速準確的找出自己需要的那份會議紀錄在哪裡呢? 不管要用搜尋還是直接在清單裡找,一開始建立一個有效的筆記標題寫法都是很重要的。 我會這樣建立自己的會議紀錄筆記標題: [會議]- [隸屬的專案固定名稱]- [該次會議的討論主題關鍵字]

  4. 2017年2月12日 · 我還記得自己準備研究所考試與華語文教學考試時也沒有真的過度提早準備而是選擇一個可以滿足我下面準備流程的時間點開始第一步我先概覽所有考試範圍內容並做下針對考試準備的筆第二步我針對自己記憶較薄弱與較不懂的章節進行複習第三步我則針對自己認為考試最關鍵的重點進行強力練習如果時間足夠第二第三步可以重複循環。 先建立一個整體知識的概觀。 針對重點建立短期記憶。 反覆練習建立關鍵點的長期記憶。 概觀的理解,搭配重點的記憶,就可以在考試時連結出答案。 這樣的練習,可以幫我有效在考試的時間點,大腦是對考試知識有著最強力記憶和最通徹了解的狀態,這種針對重點循環往復記憶的練習是快速而有效的,所以現在下面這些數位工具,就可以幫助我們做好考試需要的「間隔記憶練習」。

  5. 2016年10月25日 · 開會的目的很簡單,不外乎要討論某種現況,做出一個選擇(行動),而且有時候我要說服對方進行某種選擇 。 要怎麼達成這個開會的目的呢? 我會在開會前進行下面四個步驟的「有效」企劃:(延伸閱讀: 開會浪費時間? 用特製會議記錄格式開一次有效會議 ) 1. 收集:了解概況. 2. 整理(第一步分析):分析現況. 3. 判斷(第二步分析):導出「詮釋」 4. 推論(第三步分析):做出選擇或列出選擇. 「開會時」沒有效率,很多時候是開會前只做了第一步:「收集資料」,於是開會時沒有人知道應該討論什麼? 應該朝哪個方向進行? 便會花上很多時間繞圈圈。

  6. 2018年2月26日 · 今天要介紹的是由位在新加坡團隊開發的 「 Padlet 」看板服務,他最大特色是擁有「更多變化的模板」 ,能夠做出像是流程圖、心智圖的整理,也能更自由排列卡片,很適合提供老師學生來整理學習資料、共同討論研究計畫。 而且「 Padlet 」一樣有中文版,並且可免費使用,同時也支援網頁端、 Android 與 iOS App 。 例如本文一開頭的範例,就是我利用「 Padlet 」整理寫過的一系列「 習慣力 」文章,利用流程圖的方式做了資料間的整理。 而下圖是一個「 Padlet 」提供的範例,他建立了許多漢堡的圖片,讓大家評分哪一家漢堡最好吃。 而下圖則是我測試用「 Padlet 」來像 Trello 一樣的整理專案任務,也沒有問題,甚至也能讓合作者一起討論。